打字猴:1.706704898e+09
1706704898 凡各省、府、县,其地多绅士,则地方官不敢肆然为非,而民得少安。试观江、浙与滇、蜀,其官吏之仁暴,盖相悬焉。何也?吴、越公卿不绝于朝,而滇、蜀通显者盖罕,是故其民之望吴、越如天人,宜也。绅士之多寡,皆视举人进士之多寡,故中额宜增,亦所以潜扶民权,而为今日救弊之权法也。[52]
1706704899
1706704900 把绅权与“潜扶民权”连结在一起,显然是由中西交冲而派生出来的观念上的新陈代谢。随之是古已有之的绅权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义。后数年预备立宪成为时潮,而后因预备立宪而倡地方自治,因地方自治而立谘议局;同时是各省绅界以主权为名义向外人争矿权,以地方为名义向朝廷争路权,并由此一路搅动天下而别开生面。在这个过程里,羼入到绅权里去的新义已经愈来愈多。于是,在同光两朝因国家权力的下降而造成疆吏久居天下之重以后,此日的中国已是绅界骎骎乎后来居上,它们既在向疆吏争权,又在向朝廷争权。然而由历史说因果,则这种后来居上正是从内战中地方官扶植绅权为起点,并在数十年绅权累积地伸张中造成的。
1706704901
1706704902 [1] 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分册,第503—504页,中华书局,2000年;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第434、448页,中华书局,1959年。
1706704903
1706704904 [2] 《杶庐所闻录故都闻见录》,第3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1706704905
1706704906 [3] 转引自《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第436—437页;《柳南随笔续笔》,第171,中华书局,1983年;《思益堂日札》,第76页,岳麓书社,1985年。
1706704907
1706704908 [4] 转引自《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第439页。
1706704909
1706704910 [5] 转引自《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第447、451、449页。
1706704911
1706704912 [6] 转引自《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第437页。
1706704913
1706704914 [7]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八三,《礼部:学校:劝惩优劣》,顺治八年下。
1706704915
1706704916 [8]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三,第3页。
1706704917
1706704918 [9] 《清通考》卷六九《学校考七;直隶乡党之学》,顺治十七年下。
1706704919
1706704920 [10] 《儒林琐记雨窗消意录》,第116页,岳麓书社,1983年。
1706704921
1706704922 [11] 《眉庐丛话》,第2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1706704923
1706704924 [12] 《儒林琐记雨窗消意录》,第116页。
1706704925
1706704926 [13] 《漏网喁鱼集》,第93、140页,中华书局,1959年。
1706704927
1706704928 [14] 《清人说荟》二编,《墨花吟馆感旧怀人诗·怀人诗》,第19页。
1706704929
1706704930 [15] 《胡林翼集》二,第1012页,岳麓书社,1999年。
1706704931
1706704932 [16] 《曾国藩全集·奏稿》五,第2616—2617页。
1706704933
1706704934 [17] 《曾国藩全集·奏稿》七,第4269—4270页。
1706704935
1706704936 [18]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三,《湖广水师欠饷请广学额折》(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1706704937
1706704938 [19] 《苌楚斋随笔续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下,第752页。
1706704939
1706704940 [20] 《清稗类钞》第二册,第539页。
1706704941
1706704942 [21] 转引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00页。
1706704943
1706704944 [22] 《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一,第40页。
1706704945
1706704946 [23] 《春在堂随笔》,第5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06704947
[ 上一页 ]  [ :1.7067048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