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5184e+09
1706705184 [60]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十一,第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九册,第502页。
1706705185
1706705186 [61] 《清代地方政府》,第90页注147。
1706705187
1706705188 [62] 《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八,第14—15页。
1706705189
1706705190 [63] 《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八,第14页。
1706705191
1706705192 [64] 《洋务运动》(一),第285页。
1706705193
1706705194 [65] 《洋务运动》(一),第285页。
1706705195
1706705196 [66]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总1879页。
1706705197
1706705198 [67] 《见闻琐录》,第47页。
1706705199
1706705200 [68] 《洋务运动》(一),第286页。
1706705201
1706705202 [69] 《曾国藩全集·奏稿》六,第3316页。
1706705203
1706705204 [70]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催调丁日薄西山昌来沪专办制造片》,同治二年八月二十日。
1706705205
1706705206 [71]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
1706705207
1706705208 [72] 《吴汝纶尺牍》,第14页,黄山书社,1990年。
1706705209
1706705210 [73]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916页。
1706705211
1706705212 [74] 《洋务运动》(一),第340页。
1706705213
1706705214 [75]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总1742页。
1706705215
1706705216 [76]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总1336页。
1706705217
1706705218 [77] 《柳弧》,第204页,中华书局,2002年。
1706705219
1706705220 [78] 《见闻琐录》,第49页,并《清代职官年表》第三册,第1944页,光绪十年福建布政使沈保靖,中华书局,1980年。
1706705221
1706705222 [79] 《右台仙馆笔记》,第76—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清人谈荟》二编,《吴中判牍》,第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1706705223
1706705224
1706705225
1706705226
1706705227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1706702215]
1706705228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丁戊奇荒”:衰世里的天灾与赈济
1706705229
1706705230
1706705231
1706705232 在19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1]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2]者,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乎寻常。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3]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1706705233
[ 上一页 ]  [ :1.7067051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