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5299e+09
1706705299
1706705300 江南社会的义赈显示了从历史中延续而来的传统在那个时候发生的变化。同一个时间里,还有远来的西方人直接进入华北施赈济,“确实访察,酌量给予,以救民生”[115]。他们的活动既不在朝廷和地方的“官力”之内,又不在民间社会的“合志联镳”之内。这种做法另辟一路,无疑显示了发生在丁戊年间救荒过程里的更多的变化。西人介入中国的赈灾,主体是传教士介入中国的赈灾。这些人越出口岸之外穿走于中国社会的下层和深处,遂非常自然地而成为西方人里最早而且最切近地目睹天灾、饥饿和死亡的人。彼时正在山东传教的李提摩太身处饥民四围之中,曾经以上帝的名义在青州散发过“救济金”,之后便一路走入赈灾的局中。他后来追叙自己在丁丑前一年的夏天写信给“上海联合教会的詹姆斯·托马斯(James Thomas)牧师,描述了山东令人丧气的灾荒情景,建议他在上海的外文报纸上发表我的报告”。这种报告是入华的西方人写给入华的西方人看的,于是华北的天灾和饥饿经由西国文字的“描述”而不断传入了口岸的西人社会。在那时候的中国,这样的报告不会仅仅出自一人和出自一处。随这些报告而来的,是“不同的港口都成立了救灾委员会”,[116]以从事于在口岸社会的西人中和远隔重洋的西方世界里筹集捐款。其间上海的救灾委员会最初以山东赈灾委员会为名称,应当同李提摩太的报告更多一点因果和关联,所以次年这个委员会集款赈济山西,借重的便是这个在山东获得了阅历和经验的牧师。[117]而后是以传教为事业的李提摩太因其奔走救饥的风尘劳苦而成了“西国助赈”的典型和代表。
1706705301
1706705302 当日中国人叙述这一段情节,印象深刻的也是传教士。一则记载说:
1706705303
1706705304 光绪二年,直东荒旱,民不聊生,惟东省尤甚。英国郝牧师、花牧师于本年九月间,往山东等处宣讲福音,亲乐陵、阳信各处。居民困颠,连日不举火者半,日食一餐者半,且树叶、树皮民悉食尽。牧师目睹时艰,焦灼五内,因函致北京、上洋各处西友,凡牧师之知己靡不达知。西友皆慨然相助,以恤华黎。
1706705305
1706705306 另一则记载说:
1706705307
1706705308 光绪四年,各省荒旱,惟普[晋]、豫二省其苦异常,饿殍之人,不止过半。虽各处筹捐,赈款不为不巨,无奈广地广人稠,按口分给,实杯水车薪。幸赖西国教牧将此情函致通商各口,已得数万金,前赴晋、豫二省助赈。[118]
1706705309
1706705310 这些记载说明:丁戊奇荒改变了华北的生存状态,从而改变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这个独特空间里的人际往来与人际关系。“目睹时艰,焦灼五内”,说的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同情与仁心,而这八个字出自中国人的笔下,又表达了对西方人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李提摩太后来说:“在英国国内和中国沿海各商埠筹集的款项一共有二十万两”。其中的十二万两由他主持在山西发放,剩余的分作两部分,分别由天津关道盛宣怀、“海关的布德(Budd)”以及“直隶的新教传教士和华北的天主教传教士”发放。[119]比之他在山东分发的那些碎银子,“二十万两”已属“西国助赈”中的大头。然而以此为幅度计总数,则西人筹集的赈款显然既不能及朝廷截漕、发帑、协济、开捐提供的上千万两,复不能及江南义赈所得的“百十万”两。但这些来自欧西和口岸的赈款却不仅是一堆银子,而且是一种关联。这种关联显示的,是19世纪后期发生于中国社会里的不宁和动荡已为中国之外的世界引入观照之内,并正在直接引出那个世界里的反应。而这些银子经由西国传教士散入饥民群中的过程,又是西国传教士在众目睽睽之下劳心劳力的过程。其间时疫由天灾而起,则因救灾而触时疫的事便常常发生。西人有一段记述为当日写实,曾说“那种病已经带走了天津的好几位优秀传教士”,又说美国长老会的阿尔伯特·瓦尔廷(Albert Whiting)赴山西施赈济,“刚到太原”便染疾而死,“成了热病的牺牲品”。[120]这些人虽是彼族,而以民间社会的眼光判断,则与身当赈务“劳瘁”而死的地方官可以同归一类。因此,在长江流域群起的反洋教正此落彼起之日,同时的华北却出现过山东的灾民给美国传教士送万民伞;山西的灾民要把英国传教士的相片供到庙里的事。[121]南北之间的这种差异,以其各自不同的历史内容表现了中西交冲里的曲折、复杂和多面。而《申报》表彰“西国助赈”,常常会引西人之法则比官界的颟顸,[122]由此引出来的议论和思考又属更深一层的历史内容了。
1706705311
1706705312 [1] 《清碑传合集》三,第2518页,上海书店1988年。
1706705313
1706705314 [2] 《清德宗实录》卷七十八;《录副档》光绪五年三月初三日李鹤年、涂宗瀛片,转引自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92、39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706705315
1706705316 [3] 《曾国荃全集》第一册,第371页,岳麓书社2006年。
1706705317
1706705318 [4] 《清史纪事本末》第39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706705319
1706705320 [5] 《清史稿》第四十一册,第12451页。
1706705321
1706705322 [6] 《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98页,中华书局1960年。
1706705323
1706705324 [7] 《郭蒿焘日记》第三卷,第40页,岳麓书社1981年。
1706705325
1706705326 [8] 《曾国荃全集》第一册,第194页。
1706705327
1706705328 [9] 转引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73页。
1706705329
1706705330 [10] 转引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56页。
1706705331
1706705332 [11] 转引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85页。
1706705333
1706705334 [12] 转引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54页。
1706705335
1706705336 [13]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734页。
1706705337
1706705338 [14] 转引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74—375页。
1706705339
1706705340 [15] 《翁同龢日记》第三册,第1328页。
1706705341
1706705342 [16] 转引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71页。
1706705343
1706705344 [17] 饶应祺:《同州府续志》卷十六,《事征录》,光绪七年。
1706705345
1706705346 [18]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514页,
1706705347
1706705348 [19] 转引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368、371、373页。
[ 上一页 ]  [ :1.7067052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