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5724e+09
1706705724
1706705725 在这种文字形成的交涉里,“力有不逮”的中国只能以“无端灭人之国,绝人之祀”为责问之词,与正在放手“迫胁”而且志在必得的日本作义理之辩和口舌之辩。[47]于是交涉的过程便成了一个无从伸张和没有结果的过程。因此当年春季美国前任总统格兰忒(Grant,Ulysses Simpson)来华,管总署的奕和管北洋的李鸿章先后以“日本灭琉球,不但与中国启衅,直将搅乱华美通商大局”为辞,嘱请居间“调停”。[48]之后格兰忒东渡日本,提议三分琉球,以北岛归日本,中岛还琉球,南岛归中国。在格兰忒来东亚之前,已有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谴责日本占琉球为全凭武力而没有理据,并因之而为中国鸣不平。同时的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Brandt,Maximilian August Scipio von)也指日本外交为“邪门歪道”,对华“行迹近乎欺凌”,已“使各国政府感到不快”。[49]这些评断无疑都会化作对于日本的压力。因此日本以接过格兰忒的提议为让步,但又截掉了中岛还琉球一层,而以南岛归中国,同时再添加修改中日约章,另增内地通商各款,使日本得享西国所有特权为主张。当日朝廷既不愿无故轻改旧约,尤不能接受日本灭琉球之祀,然而时逢中俄交涉正亟之日,又深恐因中国拒日太过而致日本转身联俄。由此形成的交困使总署在左右支绌里游移,又在游移之后退了一步,主张南岛还琉王,以延其一线之祀,并允中日修约议商务。其理路显然犹重在兴灭国,继绝世以承当朝贡制度里上国的义务。随后的交涉曾在光绪六年(1880)形成过一个条约草案,而廷议因之起,纷纷然多不认可。其间李鸿章应朝旨询问作复奏,力主不能“将琉事与约章混作一案”而轻许日本内地通商,“利益均沾”。以此为前提,则“琉球初废之时,中国以体统攸关,不能不亟与理论,今则俄事方殷,中国之力暂难兼顾”,两相权衡“惟有用延宕之一法”,至“俄事既结,再理球案,则力专而势自张”。[50]他曾经绾中日交往并议中日条约,所以他的主张能够左右全局,而总署与日本公使的条约草案遂因此而废。
1706705726
1706705727 然而后来的岁月里外患此起彼落,了无尽时而且日逼日急,“延宕之一法”始终没有为中国人等来“再理球案”的一天。于是本属中日之间悬案的日本灭琉球一事,便在“延宕”之中成了一种没有法理但已固化了的事实。
1706705728
1706705729 [1]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一,第26页。
1706705730
1706705731 [2] [日]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2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706705732
1706705733 [3] 《日本外交文书》第三卷,第89号文件,第145页,转引自吴文星:《中日修好条约初探》,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俄、日,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1706705734
1706705735 [4] 《日本外交文书》第三卷,第109号文件,第191页,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第21页。
1706705736
1706705737 [5] 《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37页。
1706705738
1706705739 [6]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八,第24页。
1706705740
1706705741 [7]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六,《致应敏斋观察》(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1706705742
1706705743 [8]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八,《日本议约情形折》(同治十年七月初六日);《日本副使柳原前光等来函》(同治十年六月十八日)。
1706705744
1706705745 [9]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第11页;卷八十二,第31页;《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一,《议日本换约》(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1706705746
1706705747 [10]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二,第1、29页。
1706705748
1706705749 [11] 梁嘉彬:《琉球亡国中日争持考实》,《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第87页。
1706705750
1706705751 [12] 王芸生:《六十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50页,三联书店2005年。
1706705752
1706705753 [13]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第85页。
1706705754
1706705755 [14]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第88页。
1706705756
1706705757 [15] 参见《美国人在东亚》,第374—375页;《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06页。
1706705758
1706705759 [16] 参见《美国人在东亚》,第375页;《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07页。
1706705760
1706705761 [17]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第88页。
1706705762
1706705763 [18]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第88页。
1706705764
1706705765 [19] 转引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65页。
1706705766
1706705767 [20] 转引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65页。
1706705768
1706705769 [21]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三,第29—30页。
1706705770
1706705771 [2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四,第6页。
1706705772
1706705773 [2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三,第39页。
[ 上一页 ]  [ :1.7067057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