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5786
1706705787
[30] [英]斯坦利·莱恩·普尔等著,金莹译:《巴夏礼在中国》,第332、33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06705788
1706705789
[31] 转引自《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234页注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四,第22页;卷九十八,第13页。
1706705790
1706705791
[3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八,第12页。
1706705792
1706705793
[33] 见《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234页注①,《美国人在东亚》,第377页。
1706705794
1706705795
[3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八,第14页
1706705796
1706705797
[35]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298页。
1706705798
1706705799
[36]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343页。
1706705800
1706705801
[37]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54页。
1706705802
1706705803
[38]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第96页。
1706705804
1706705805
[39] 《清季外交史料》一,第190页。
1706705806
1706705807
[40]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第114页。
1706705808
1706705809
[41]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九,《琉球国紫中官向德宏初次禀稿》(光绪五年五月十四日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70页。
1706705810
1706705811
[42]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第120—121页。
1706705812
1706705813
[43]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64—166页;《清季外交史料》一,第286页。
1706705814
1706705815
[44]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八,《密议日本争琉球事》(光绪四年五月初九日),《何子峨来函》(光绪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副附)。
1706705816
1706705817
[45]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九,《密论何子峨》(光绪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1706705818
1706705819
[46]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65页。
1706705820
1706705821
[47]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五编:《清季对外交涉》(二),第128页。
1706705822
1706705823
[48]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八,《与美国格前总统晤谈节略》(光绪五年四月二十三日附)。
1706705824
1706705825
[49]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82页。
1706705826
1706705827
[50]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九,《妥筹琉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
1706705828
1706705829
1706705830
1706705831
1706705833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中国、日本与朝鲜:从“壬午事变”到“甲申事变”
1706705834
1706705835
中日台事之后日本既已着手灭琉球,同时又在岌岌乎谋朝鲜。因此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向朝鲜再派使节再被拒绝之后,次年的春天、夏天和秋天遂有日本军舰直入朝鲜近海并径入釜山港,接着又以示威为目的测量朝鲜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其中的云扬号且驶近韩京汉城附近的江华岛,因之而遭戍兵炮击,随后日舰还击,毁其炮台并登陆烧杀。日本的示威演为日韩炮战。而由此造成的时势,又拽着中国卷入了其间的冲突和纠葛。
[
上一页 ]
[ :1.7067057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