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6202
后来中法交战,唐景崧曾慨而言之曰:“国家为藩服(指越南)用兵二十年糜帑千余万”。[14]由光绪十年(1884)倒推,他所说的二十年应当起自同治中叶。然则以得失相计较,显然是这种中国因吁请而出战,不仅在付出兵力,而且在付出财力。而宗藩关系之能够长久维持而各自相安,则大半都得力于这些地方。由于下国有权利而上国有义务,所以,当光绪四年(1878)又有李扬才乱越南,越王再“冒达远情”,乞请上国“大加经理一番”。说是“小国之恃大国,以其能救患恤灾,而人情劳苦倦极,莫不呼天反本”,可谓依附甚切而情迫词苦。[15]于是广西提督冯子材奉诏出关进剿。这些具体的事实说明,虽然来自西方世界的法国已经进入了越南,并以《西贡条约》在法越之间,从而在中越之间另立构架,但19世纪中期之后的中国人仍然在努力地承担宗藩关系中的“字小”之义。
1706706203
1706706204
与之对应而见的,则是同一个时间里的越南也在自觉地承担宗藩关系中的“事大”之义。同治十三年(1874),中国皇帝死,“越南国王因奉到穆宗毅皇帝遗诏”,即由广西疆吏转奏,请“遣使恭进香礼又齎进表文方物庆贺登极”。以藩封的尺度衡量,便是“虔修职贡”而“具见悃忱”。[16]至光绪二年(1876)时届“贡期”,越王一遵旧例,纳“丁丑岁贡品仪”,比为“下国得遂尊亲之悃”。其表文自谓“念臣炎邦,世兹藩服,久沾同文之化,夙敦述职之诚”。[17]这种纳贡的仪式和表文的程式显然都属沿用已久而了无新意。但正是因其沿用已久和了无新意,却明晰地表达了当日的越南仍然在把他们同中国的关系看成是数百年延续下来的关系,他们习惯和熟知的这种关系已经成为他们接受和认同了的关系。因此到了光绪六年(1880),依“酌定贡例,四年一次”,越南再行纳贡进表。其时法国人曾明示恼怒,而越南人则以不变应万变。[18]显见得这个过程里历史的惯性和自主的意愿是兼而有之的。
1706706205
1706706206
法国人把《西贡条约》当作规矩和法则,但年复一年,越南人都在自置于这种西人所立的规矩和法则之外。因此《西贡条约》立约之后五年,法国驻西贡总督致函巴黎政府论时事,申说“法国此时在越之地位,较诸1873年,实际上毫无进步”。他所说的1873年,正是法越议定《西贡条约》的前一年,[19]其不耐久候之心是非常明显的。彼时法国已从普法战争的重创里回过气来,而中国则正在同俄国对峙和交涉之中。两者都会成为助力,促成久欲再进一步的巴黎政府把条约文字化为武力来改造越南,以“成立一极确定之保护国”。其预想中的要旨尤在“越廷外交问题”须“绝对明白受法约束,由法代行。凡与越南遣使贡华,西班牙派公使驻顺化等类似之事,当极力设法阻止,勿使将来再发生”。[20]
1706706207
1706706208
与这种主张相呼应的,是光绪六年(1880)法国海军殖民部长倡议出兵占领红河流域;光绪七年(1881)法国国民议会议决拨款二百四十多万法郎,专为用兵越南的开支。[21]同时法国驻西贡总督受命调海军入河内、海防和红河沿岸。[22]这种兵锋北移的态势已在使法国的武力同中国边境的距离越来越近。之后,进入北圻的法军在光绪八年(1882)四月攻陷河内,并接连占踞海阳、南定。他们的身后,还有陆续增援而来的法军。在《西贡条约》以前和自《西贡条约》以来,中国对法国在越南吞并南圻和图谋北圻都没有做出过主动的反应和强烈的反应。即使是送到总署面前的法越《西贡条约》,也止于以照会答复照会。但时至此日,则“法郎西狡焉思启,欲灭越南以自广”的种种施为正在演为“震邻切肤之灾”。对于中国人来说,咄咄逼来而不止不息的法国人已是“越南无事则不致启衅,越南有事则不待启衅”。[23]因此,作为越南的邻国和“上国”,中国不能不起而回应法国。
1706706209
1706706210
[1] 转引自吕士朋:《清光绪朝之中越关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四编,清季对外交涉(一)英美法德,第85、8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
1706706211
1706706212
[2] 转引自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1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06706213
1706706214
[3] 参见《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20—23页。
1706706215
1706706216
[4] 转引自《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32页。
1706706217
1706706218
[5]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册,第1192页,中国书店1984年。
1706706219
1706706220
[6] 《请缨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二),第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706706221
1706706222
[7] 《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46页。
1706706223
1706706224
[8] 《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58—59页;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第2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259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1706706225
1706706226
[9] 转引自《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66页。
1706706227
1706706228
[10] 转引自上书,第65页。
1706706229
1706706230
[11] 转引自上书,第65—66页。
1706706231
1706706232
[12] 《清光绪朝之中越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四编,第36页。
1706706233
1706706234
[13]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136、138、141页。
1706706235
1706706236
[14] 转引自《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50页。
1706706237
1706706238
[15] 转引自《清光绪朝之中越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四编,第41—42页。
1706706239
1706706240
[16]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98页。
1706706241
1706706242
[17] 同上书,(总)第304页。
1706706243
1706706244
[18]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304、1014页;《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75页。
1706706245
1706706246
[19] 转引自《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第75页。
1706706247
1706706248
[20] 转引自上书,第79页。
1706706249
1706706250
[2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一册,第475页。
1706706251
[
上一页 ]
[ :1.706706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