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6929
鸿章平心察之,学生大半粤产,早岁出洋,其沾染洋习或所难免;子登绳之过严,致滋凿枘,遂以为悉数可撤,未免近于固执。[16]
1706706930
1706706931
比较而言,李鸿章的话像是更近实一点。时当19世纪七十年代,留学生容闳和翰林陈兰彬、吴子登,背后各自有着一种借以依托的价值。由于两者共同管理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所以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变化一定会牵动两者。而由此引发的“龃龉”和冲突里,比人品之优劣更富力度的其实是不同价值派生的分异。因此一个人的“龃龉”之后继踵而起的还有另一个人的“龃龉”,而且发生在美国的“龃龉”还会延及国内,致言路上奏,指“出洋学生,近来多入耶稣教,帮办翻译黄姓,暗诱学生进教,总办区姓,十数日不到局,学生等毫无管束”,而后朝旨远达美国,令彻查并“从严参处”和“严加管束”。[17]曾经带了幼童一同出洋的陈兰彬,此日已是驻美公使,他在回复朝廷的奏折里由言路的指责再作引申,而走得更远,主张“将各学生撤回内地”。当初曾国藩期望他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远大之效”,但他的眼识和胸襟太过狭隘,不是那种能够在回应西潮的过程里负重致远的人。所以多年之后已认识不了和驾驭不住这种由他一起助成的事业,并最终掉头而去,与这种事业断为两截。
1706706932
1706706933
在这个过程里,从一开始便和曾国藩一同联衔会奏,为中国开此一局的李鸿章面对委员、公使、言路、朝旨的众声喧哗,已是时与势皆属今昔殊异。他比这些人更深地了解中西交冲里内含的时代内容,从而比这些人更深地了解留学西洋对中国的益处,因此曾引“美前总统格兰德及驻京公使安吉来信”,并“美国各书院总教习等公函”为助,既以“无端全撤,美廷必滋疑骇”立说,又以“十年以来用费已数十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立说。然而身在众声喧哗之中便是身在逼仄局促之中,因此在陈兰彬的奏折之后,他有心要为留美一局延一点生机,只能指望用“半撤之法”以抵消“全撤之议”。[18]但总署比他更经不起众声喧哗和朝旨之诘问,于光绪七年(1881)五月已奏请了此一局,说是“该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以致旁骛斜走,“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之初心”。然后统括言之曰:“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19]于是从同治十一年(1872)以来,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过程在维持了九年之后便就此而止。随后,除掉奏议里说的“因事故撤回及在洋病故二十六名”之外,这些留美学生中其余的九十四人都同西来之日一样分批东返,被遣回了中国,而其中的六十多人在一路辛苦之后已进入了美国的大学,彼时正在学习“外洋之长技”的日起有功之中。
1706706934
1706706935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作“肄习西学请奖折”,列叙这九十四名留美学生在回国之后融入和承当各色洋务事业的过程:头批“二十一名均送电局学传电报;二、三批学生内有由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二十三名,其余五十名经臣扎饬津海关道周馥会同机器、电报各局递加考验,分拨天津水师、机器、鱼雷、水雷、电报、医馆等处学习当差,迄今又逾四年”。然后说:
1706706936
1706706937
选募学生出洋肄习西学、培养人材,实为中国自强根本,惟事属创办,风气初开。该学生等童年应募,远涉重洋,学成回华,分派各处当差,均能始终勤奋,日进有功。
1706706938
1706706939
并举“西洋教习及泰西各国水师兵官,咸谓该学生等造诣有得,足供任使”以申其论。[20]与四年之前的众声喧哗相比,这些话更真实地评述了作为一个历史群体的留美学生。而举“出洋肄业西学”为“中国自强根本”,则又说明:自同治十年(1871)与曾国藩联衔会奏以来,他始终此心未改。与之相呼应的,则是那一代主持洋务的士大夫以此为共有的识见。因此,在留美之后,继之而起的还有福州船政局和北洋大臣经营的留学欧洲。在这种前后相继的过程里产生过影响了后来历史的人物。其中之最著名者,便是以“天演”译述进化,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历史带来了进化论时代的严复。
1706706940
1706706941
[1] 《容闳:西学东渐记·祁兆熙:游美洲日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林汝耀等:苏格兰游学指南》第121、122页,岳麓书社1985年。
1706706942
1706706943
[2] 《容闳:西学东渐记·祁兆熙:游美洲日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林汝耀等:苏格兰游学指南》,第62页。
1706706944
1706706945
[3] 同上书,第121—123页。
1706706946
1706706947
[4] 《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第7331—7332页。
1706706948
1706706949
[5] 《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第7331页。
1706706950
1706706951
[6] 同上书,第7332—7333页。
1706706952
1706706953
[7] 同上书,第7331、7133页。
1706706954
1706706955
[8] 《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第7134页。
1706706956
1706706957
[9] 同上书,7334页。
1706706958
1706706959
[10]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三,第1页。
1706706960
1706706961
[11] 钱钢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第57页,文汇出版社2004年;《容闳:西学东渐记·祁兆熙:游美洲日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林汝耀等:苏格兰游学指南》,第128页。
1706706962
1706706963
[12] 《容闳:西学东渐记·祁兆熙:游美洲日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林汝耀等:苏格兰游学指南》,第129、137、271—272、136页。
1706706964
1706706965
[13] 同上书,第136页。
1706706966
1706706967
[14] 《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第125页。
1706706968
1706706969
[15] 《人境庐诗草笺注》上册,第305、3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706706970
1706706971
[16]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二,《论出洋肄业学生分别撤留》(光绪七年二月三十日)。
1706706972
1706706973
[17] 《清实录》第53册,第56500页,中华书局1986年。
1706706974
1706706975
[18]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二,第178—179页。
1706706976
1706706977
[19] 同上书,第166页。
1706706978
[
上一页 ]
[ :1.7067069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