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756e+09
1706707560
1706707561 [44]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六,《商局官帑分年抵还折》(光绪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卷四十,《请减出口煤税片》(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1706707562
1706707563 [45] 《郑观应集》上册,第704页。
1706707564
1706707565 [4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第483—485页。
1706707566
1706707567 [47]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整顿招商局事宜折》(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1706707568
1706707569 [48] 《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第1755页。
1706707570
1706707571 [49]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888页。
1706707572
1706707573 [5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第480页。
1706707574
1706707575 [51] 《经元善集》,第286—287页。
1706707576
1706707577 [52] 转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451页。
1706707578
1706707579 [53]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882页。
1706707580
1706707581 [5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第126—127页。
1706707582
1706707583 [55]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1057页。
1706707584
1706707585 [5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第24页。
1706707586
1706707587 [57] 《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第1494—1496页。
1706707588
1706707589 [58] 《郑观应集》下册,第1370页。
1706707590
1706707591 [59]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992、1002、1015页。
1706707592
1706707593 [60]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459页。
1706707594
1706707595
1706707596
1706707597
1706707598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1706702232]
1706707599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以和洋士务大为夫中在心古的今三中十西年之历间史的分化
1706707600
1706707601
1706707602
1706707603 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借西法图自强促成了三十多年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过程。而与此一路伴随的,则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借西法的过程又直接地触发了那一代士大夫的相互论争和辩驳,并在论争和辩驳的延续里形成了另一种历史过程。其间起于同治中期的同文馆之争曾发为先声而为一世所注目。
1706707604
1706707605 同治五年(1866)总署奏请“于同文馆内添设一馆,招取满汉举人,恩、拔、副、岁、优贡生”,并“正途出身之五品下京外各官”,聘“西人在馆教习”天文、算学。次年又议这个题目,而“招取”的范围已延伸到“进士”和翰林院里的“庶吉士、编修、检讨”。[1]在那个时候的中国,这些主张都属不守旧格,遂使言路随后起而拦击,并且在几经辩难之后界限分明,变为讲理学的大学士倭仁与管总署的亲王奕䜣之间的对诘。
1706707606
1706707607 同文馆初立于同治元年(1861),本以“语言文字”为授受之专业,而“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来学。以成例相比较,大体类同于旧日已有的“俄罗斯文馆”。[2]然则五年之后的奏请既改变了施教的内容,也改变了受学的对象,两者都已越出了祖宗留下来的范围,从而都已越出了朝议守定的思想范围,于是前后之间的不同便成了一种迥然不同。因此初立之际的同文馆不会起争论,而五年之后的同文馆一定会起争论。言路反对总署,其立论的要旨是:“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设同文馆”,错在“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又藉升途、银两以诱之”,皆“重名利而轻气节”,然后追问说“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3]这些道理曾在二千多年里与中国人的社会秩序和精神世界相依存,所以引入朝议,便能够成其言之厘然和言之凿凿。而奕䜣作陈说,则由“庚申之变”的“兵临城下,烽火烛天”起讲,深论西人以“轮船、火器”为“制胜之道”,及其“制造巧法,必由算学入手”。之后申述“请开设天文算学馆,以为制造轮船、各机器张本”之“苦心孤诣”和“无非欲图自强”。[4]这些道理以民族战争失败之后的创深痛巨和中西之间的对峙对比为实证,所以一为发抒,同样能够言之厘然和言之凿凿。而后,以总署的言之厘然对言路的言之厘然,在那个时候的庙堂里,两者之各自立说最终便不能不成为一种彼此激辩而不能用同一种道理判是非高低的争论,从而是没有结果的争论。其间不肯认同总署把“忠信礼义”当做“空言”而不能敌“制胜自强”之“实政”[5]的倭仁,曾被朝廷特意派到总署去当差,令其“会同该管王大臣等和衷商酌,共济时艰”,并以“毋蹈处士虚声,有负朝廷恩遇”[6]为申诫之词。君权用这种近乎恶作剧的方式回应了倭仁的不识时务和不知时宜,也表达了自己更相信天文算学比“明体达用”更能对付西人。遂使当日兼作皇帝师傅的倭仁“授书时有感于中,潸然出涕”。[7]其间自有许多委屈不平和感慨忧郁。然而在庙堂之外,士议的呼应却大半都在倭仁一边。于是而有“京语(师)口语藉藉”的“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以及“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等被称做“对子”而流布一时的东西。[8]与奏议之重在说理相比,这一类文字都是以嘲讽为宣泄。但宣泄而能汇为“口语藉藉”,则由此发露的,无疑是那个时候人心中普遍的感受和普遍的好恶。他们是一种朝旨所不能左右的力量,又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力量,之后是因“天文算学招考正途人员”而致士林群起波动:
1706707608
1706707609 数月于兹,众论纷争,日甚一日。或一省中并无一二人愿投考者,或一省中仅有一二人愿投考者,一有其人,遂为同乡、同列之所不齿。夫明知为众论所排,而负气而来,其来者既不恤人言,而攻者愈不留余地,入馆与不入馆,显分两途,已成水火。互相攻击之不已,因而互相倾覆,异日之势所必至也。[9]
[ 上一页 ]  [ :1.706707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