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7904
日本人的意图在其知照的字面之外,然而中国人的答复只能就其知照作回应,申论“朝鲜之乱,今已平定,本国既无庸暴师于外,至内治作何整顿之处,应任朝鲜王自为之,即我中国亦不愿干预;且贵国既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岂能预其内政?此意不辩自明”。之后又举“光绪十一年中东和约早已订有专条”为依据,重申“彼此撤退戍兵”。[37]就法理人情而言,不能不算是义正而辞辩。但日本既已立意“不问其理由如何”,则义正辞辩皆视之蔑如也。所以其照会回复之日,已视同“对中国的第一次绝交书”,并因之而明示“我政府之不肯轻容撤兵之议”为针锋相对,有意用强硬“促其彻底决裂”。[38]而中国还没有来得及“决裂”,四天之后,“日本兵已劫朝鲜”。彼时在日本作领事的姚锡光后来作《东方兵事纪略》说始末曰:“其驻高(丽)使臣大鸟圭介首责朝鲜独立自主,勿认为我国藩属”,并“要以五事”。稍后“朝鲜照会日使先撤兵徐议改政,日本不许,复责以谢绝为我藩属,并同力袭我牙山兵,朝鲜以久事中国,不欲弃前盟对”。越六日,日使即“率兵入,杀王宫卫兵,遂虏朝王,令大院君主国事”。经此一劫,“凡朝臣不便日本者皆逐之,政令无巨细皆入倭人筦钥”。[39]而后是相隔不过四天,由日本扶植起来的大院君已“对他的宗主国宣布战争,并邀请日本将中国军队逐出朝鲜”。[40]于是中国、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因日本武力的介入而一时全变。
1706707905
1706707906
自中国应朝鲜之吁请出兵以来,主其事的李鸿章始终以守条约而循旧例为办事之定章,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日本则一开始便是一个以既不守东亚之礼义交往,也不守欧西之条约交往为自觉意识的对手。其用心全在翻天覆地搅动东亚而谋步步扩张。其长技便不能不是无端起衅和不止不息地起衅,如同市井的痞棍和无赖。由于期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先期入朝鲜的两千多名淮军留牙山,驻扎的是一个偏港。比之后到的日本派遣军甫一登陆便源源不断地进入朝鲜的王城及其周边,显然是无端起衅的一方出手便扼制了朝鲜的君权,从而出手便控驭了全局的重心。彼时久驻朝鲜的袁世凯和带兵入朝鲜的叶志超因近观日人之汹汹然而先识利害,曾屡电李鸿章“请济师,不报;求归,不许,且戒勿近王京,撄日人锋”。[41]其间李鸿章复叶志超的一道电文尤其言之明切,说是:“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切记勿忘,汝勿性急。”[42]在这段历史里,李鸿章的太信“万国公例”面对着日本人的践踏“万国公例”,从而是李鸿章的生怕打起来面对着日本人的生怕打不起来,而当前者对付不了后者之日,由于太信“万国公例”,便常常会指望借欧西列国的干涉和调停来维持公道。因此那个时候李鸿章的电稿中多见“俄使力劝日有实信否”?“法外部拟如何调停法,愿闻其详”,“英使调停,语似含混”,以及“昨奥使以私意来劝,谓中日失和,适资俄利”,“美代办前询应否电外部,鸿允行”[43]等等记录了种种询问、推度与往来的文字。但这些曾不同程度地涉入了中日之间的西方国家皆各有各的利益,从而皆各有各的盘算。所以其干涉和调停因利益而起,也以利益而止,由此演为虎头蛇尾和游移两端,对一意起衅和扩张、并且目中全无“万国公例”的日本一方制约与掣肘都非常有限。其中英国的调停失败之后,日本特照会总署而视之为“第二次绝交书”,指中国政府“有意滋事也”和“非好事而何乎?”并以“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相胁迫。[44]
1706707907
1706707908
在中日对峙之势已经形成之后,这个过程犹在着力于寻求战争之外的办法来了结中日之间的争端。守条约的李鸿章因太过相信中日之间的条约而辛苦周旋于这个过程之中,然而这个过程最终的没有结果和不了了之,又不能不使太过相信条约和“公例”的一方因先机尽失而成了没有准备的一方。迨日军入据皇宫而尽变朝鲜旧政,以其肆无忌惮的暴戾逼成“和议决裂”,则时至此日,条约和“公例”都一无可恃,李鸿章始“电牙令山速备战守”,并调兵赴援。而面对日人“浸淫酝酿以启戎心,祸患以来,非一日之积也”,这些反应显见得都已太过被动迟缓。[45]之后是中国人刚刚开始调兵赴援,日本人已经耐不得久等而大打出手。其间奉命渡海的两营淮军遂因此中途遭遇袭击,成了最先死事的中国军人。当时的记述说:“盖鸿章以议和不成,始租(高升)轮载北塘防兵渡援”,同时“令济远等兵船翼之进”。而“倭人间谍时在津”,已“贿我电报学生某,得我师期”。于是商轮和兵船便与急急赶来的日本舰队相逢于海上:
1706707909
1706707910
(六月)二十三日寅刻,济远、广丙(乙)自牙山出口,辰刻出仁川,驶抵丰岛西北,望见倭兵轮吉野、浪速、秋津州渡海来,互相轰击,历一时许,广乙已受重伤敧侧,弁兵死者三十余人,伤者四十余人,乃驶往东北逃避。济远甲坚,未受殊伤,而受弹已多,船之望台前炮台皆中炮,大副都司沈寿昌、二副守备柯建章、学生守备黄承勋、军功王锡三、管旗刘鹍死焉,弁兵死者数十人,乃驶向西北逃避。
1706707911
1706707912
“驶往东北逃避”的广乙最后触礁而毁。“驶向西北逃避”的济远则被日人的“新式快船”吉野一路尾追。至“势将及,管带方伯谦乃树白旗,继又树日本旗”,而“倭追如故”。当此危迫与耻辱交集,“有水手王姓者甚怒”,在另一个水手的帮助下,“乃将十五生特尾炮速发四出”,而三弹皆中敌船,致其“船头立时低俯”,旋退返。奔逃中的济远因之而得以驶回威海。当广乙东北逃、济远西北逃之际,中国的“操江运船并雇英国高升商轮适至”。与它们相迎的都是刚刚得胜的日本兵船。之后,“其秋津洲乃截获我操江”,并虏之而去;浪速则“逼我在高升船之两营兵降。我将士抵死拒,倭遂以炮击高升船,并以水雷沉之,我两营歼焉”。[46]当时同在船上后来泅水逃生的德国军官汉纳根(Hanneken,Constantin von)事后追叙其间的场面,尤其对中国军人身处日人炮口威逼之下的“甘死而不甘降”印象深刻并“心始敬之”。[47]在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里,“抵死拒”和“不甘降”都是舍生取义。
1706707913
1706707914
丰岛一战变起猝然,为中国运兵的高升号虽是挂英国国旗的轮船,但英国政府却轻轻放过了击沉高升号的日本。在其时的东亚,无疑是一种怂恿。于是经多年准备战争之后,日本如愿地把中国拖入了战争。因此当日西国的舆论称作是“为避免本国的一次祸乱,它(日本)得意洋洋地举步前去招惹国外的一次大破坏”。而马士十多年之后论述这一段历史,则言之慨然地说:“中国的要求仅在于维持现状;可是为了维持现状,却事与愿违地被迫作战”。[48]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历过多次被迫的对外战争。相比较而言,这一场战争所面对的对手无疑更多黩武的意欲、谋算的阴邪和没有限度的暴戾。
1706707915
1706707916
[1]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36—237页。
1706707917
1706707918
[2] 转引自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3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706707919
1706707920
[3] 同上书,第159—161、178页。
1706707921
1706707922
[4]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8、259页。
1706707923
1706707924
[5]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1页。
1706707925
1706707926
[6] 转引自梁嘉彬:《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41页。
1706707927
1706707928
[7] 转引自《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39—340页。
1706707929
1706707930
[8]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2—253页。
1706707931
1706707932
[9] 转引自《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40—341页。
1706707933
1706707934
[10] 《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2页。
1706707935
1706707936
[11] 《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42页。
1706707937
1706707938
[12]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2页。
1706707939
1706707940
[13]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4页。
1706707941
1706707942
[14]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5页。
1706707943
1706707944
[15]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7页。
1706707945
1706707946
[16]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6页。
1706707947
1706707948
[17]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60—261;273—274页。
1706707949
1706707950
[1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12页。
1706707951
1706707952
[19] 《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7—258页。
1706707953
[
上一页 ]
[ :1.7067079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