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7909e+09
1706707909
1706707910 (六月)二十三日寅刻,济远、广丙(乙)自牙山出口,辰刻出仁川,驶抵丰岛西北,望见倭兵轮吉野、浪速、秋津州渡海来,互相轰击,历一时许,广乙已受重伤敧侧,弁兵死者三十余人,伤者四十余人,乃驶往东北逃避。济远甲坚,未受殊伤,而受弹已多,船之望台前炮台皆中炮,大副都司沈寿昌、二副守备柯建章、学生守备黄承勋、军功王锡三、管旗刘鹍死焉,弁兵死者数十人,乃驶向西北逃避。
1706707911
1706707912 “驶往东北逃避”的广乙最后触礁而毁。“驶向西北逃避”的济远则被日人的“新式快船”吉野一路尾追。至“势将及,管带方伯谦乃树白旗,继又树日本旗”,而“倭追如故”。当此危迫与耻辱交集,“有水手王姓者甚怒”,在另一个水手的帮助下,“乃将十五生特尾炮速发四出”,而三弹皆中敌船,致其“船头立时低俯”,旋退返。奔逃中的济远因之而得以驶回威海。当广乙东北逃、济远西北逃之际,中国的“操江运船并雇英国高升商轮适至”。与它们相迎的都是刚刚得胜的日本兵船。之后,“其秋津洲乃截获我操江”,并虏之而去;浪速则“逼我在高升船之两营兵降。我将士抵死拒,倭遂以炮击高升船,并以水雷沉之,我两营歼焉”。[46]当时同在船上后来泅水逃生的德国军官汉纳根(Hanneken,Constantin von)事后追叙其间的场面,尤其对中国军人身处日人炮口威逼之下的“甘死而不甘降”印象深刻并“心始敬之”。[47]在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里,“抵死拒”和“不甘降”都是舍生取义。
1706707913
1706707914 丰岛一战变起猝然,为中国运兵的高升号虽是挂英国国旗的轮船,但英国政府却轻轻放过了击沉高升号的日本。在其时的东亚,无疑是一种怂恿。于是经多年准备战争之后,日本如愿地把中国拖入了战争。因此当日西国的舆论称作是“为避免本国的一次祸乱,它(日本)得意洋洋地举步前去招惹国外的一次大破坏”。而马士十多年之后论述这一段历史,则言之慨然地说:“中国的要求仅在于维持现状;可是为了维持现状,却事与愿违地被迫作战”。[48]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历过多次被迫的对外战争。相比较而言,这一场战争所面对的对手无疑更多黩武的意欲、谋算的阴邪和没有限度的暴戾。
1706707915
1706707916 [1]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36—237页。
1706707917
1706707918 [2] 转引自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3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706707919
1706707920 [3] 同上书,第159—161、178页。
1706707921
1706707922 [4]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8、259页。
1706707923
1706707924 [5]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1页。
1706707925
1706707926 [6] 转引自梁嘉彬:《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41页。
1706707927
1706707928 [7] 转引自《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39—340页。
1706707929
1706707930 [8]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2—253页。
1706707931
1706707932 [9] 转引自《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40—341页。
1706707933
1706707934 [10] 《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2页。
1706707935
1706707936 [11] 《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第342页。
1706707937
1706707938 [12]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2页。
1706707939
1706707940 [13]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4页。
1706707941
1706707942 [14]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55页。
1706707943
1706707944 [15]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7页。
1706707945
1706707946 [16] 转引自《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6页。
1706707947
1706707948 [17] 转引自《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60—261;273—274页。
1706707949
1706707950 [1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12页。
1706707951
1706707952 [19] 《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57—258页。
1706707953
1706707954 [20] 《日本政治史》第三卷,第275页。
1706707955
1706707956 [2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12页。
1706707957
1706707958 [22] 同上书,第二册,第547页。
[ 上一页 ]  [ :1.7067079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