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8304
但作为一种与战事相伴随的困厄和日久日深的困厄,则是其时的台南饷与械俱匮。[101]自立省以来,台湾的饷和械都以海峡对岸的接济为源头,但割台之后海路断,接济也断。五月四日,张之洞电告总署说:“前奉旨接济台饷五十万及军火各节,已拨三十万。现改自为民主之国以后,饷、械等项自未便再为接济,以免枝节”。[102]从这个时候开始,台湾的官军和义民其实已成孤军。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战和久战,主持军务的刘永福一面要面对“前敌自开战以来,屡电求饟械,迫切待命;且以伤亡多,请增兵接应”的吁求,一面又苦于“台南军储早罄,器械亦空”的一筹莫展而“忧惶无措”。在这个艰难困苦的过程里,他曾几度遣使渡厦门“电求沿海督抚拯台民,辞甚哀痛”,又皆因“迫于盟约,不得丝毫助台南”。至七月下旬,曾受刘坤一之命往返于台湾和内地之间的易顺鼎“自江南赍至南中助饟三千两”,而同时带来的还有“内地不能接济”的种种无奈和情状。于是兵疲粮绝之际“人心益涣散”。[103]时人谓之“南军苦守过中秋,械尽粮虚似楚囚”。[104]但前敌抗倭日在攻守之中,因此逼彰化的各军“请饟械”,任游击的义兵也“请饟械”,身在饥危交迫之际作乞讨,皆“语悲痛”。而刘永福“旁皇莫能应”,四顾无策,叹为“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对于一个自觉自愿地困守劣境以抗强敌的人来说,这些话同样是一种“语悲痛”。之后,“屯彰化诸军饥困愈甚”,以“相持”为“非久计”,遂与义民合军攻城。但三天之间一扑再扑继之三扑,皆“扼于城外炮台不得进”,而义军首领黄荣邦已力战“中炮死”。在这种三扑三挫里,可以见到的正是彼时饷械匮乏的饥兵力竭。后数日,“倭兵大举来攻”,而且以其接二连三的聚集冲击演为九天之内的攻势不绝。遂使布列于彰化与云林之间的官兵和义民心长力绌,在这种以强弱分胜负的过程里,守土一方由“受创甚”而“陷重围”,复又“诸军大败,将士丧二千余人”。至八月二十二日,义军首领徐骧“为军锋奋战”倾力搏杀,“诸军继之,倭颇却”而“骧旋中炮死,诸军夺气,大溃。云林、苗栗复陷”。日军既占云林,又南进逼嘉义,二十四日“以车炮攻城”,破之,诸将大半战死。而后“倭舰攻旗后炮台”,陆路日军同时攻凤山。守炮台的“台兵持两日,死伤枕藉,饥不能战”;守凤山的“义民拒战大败”。[105]于是周遭皆陷,二十九日,日军攻台南,与之遥为呼应的,还有“海面倭船十余只往来冲突,炮声震耳”。刘永福“日夕督战”,而“城中无食,饥军悉溃”。九月初二,部将拥刘永福“登舟去”,一则记载说他临行之际自问“吾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并“仰天椎胸,呼号恸哭”。仰天椎胸和呼号恸哭都是悲愤交集而意不能平。
1706708305
1706708306
从初夏到仲秋,台兵与义民孤军守土,死伤累累同时又死伤相继。在这种没有后援而又战而伤和战而死的过程里,疲兵和饥兵皆成哀兵。与之相为因果并且相互对照的,则是攻台日军的师团长能久亲王中将死,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死,士卒伤亡数千人。对于守土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酷烈,对于入侵的日本人来说这也是一种酷烈。因此当刘永福西向内渡的时候,在他身后留下的这五个月,是甲午中日战争里最后一段悲壮而且炫目的历史,一段不会被岁月磨洗掉的历史。
1706708307
1706708308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八册,第88页。
1706708309
1706708310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37页;《中日兵事本末》,《清季野史》第21页,岳麓书社1985年。
1706708311
1706708312
[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37—38页。
1706708313
1706708314
[4] 《清史稿》第四十二册,第12720页。
1706708315
1706708316
[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39页。
1706708317
1706708318
[6] 《中日兵事本末》,《清季野史》第22页。
1706708319
1706708320
[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36页。
1706708321
1706708322
[8] 《中日兵事本末》,《清季野史》,第22页。
1706708323
1706708324
[9] 转引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140—141页。
1706708325
1706708326
[1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179页。
1706708327
1706708328
[11] 同上书,第24页。
1706708329
1706708330
[1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25页;《中日兵事本末》,《清季野史》第20页。
1706708331
1706708332
[13]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25、26、27、28、29、31、32页。
1706708333
1706708334
[14] 《中日兵事本末》,《清季野史》,第21页。
1706708335
1706708336
[1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42、46、47页。
1706708337
1706708338
[16] 《中日兵事本末》,《清季野史》第23页。
1706708339
1706708340
[1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47、48、49、50页。
1706708341
1706708342
[18] 《中日兵事本末》,《清季野史》第23页。
1706708343
1706708344
[19]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55—56页。
1706708345
1706708346
[2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八册,第166页。
1706708347
1706708348
[2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69页。“海军根本拔”,原文作“根本拨”,现据文意及《东方兵事纪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5页改为“拔”。
1706708349
1706708350
[22] 《李鸿章全集》第二十五册,第203页。
1706708351
1706708352
[2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第58页。
1706708353
[
上一页 ]
[ :1.7067083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