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8686
(太后)首论书房功课宜多讲多温,并诗论当作,亦宜尽力规劝,臣对语切挚;皇太后云书房汝等主之,退后我主之,我亦常恐对不得祖宗也,语次挥泪。[157]
1706708687
1706708688
西太后的“语次挥泪”和翁同龢的“对语切挚”,都说明了君臣之间的推诚相见,两者共有的意愿都在于把皇帝陶铸得像个皇帝的样子。而以岁月计,其时与光绪帝亲政相距不过两年。因此,以光绪十三年(1887)的言之恳恳比甲午乙未之际的“咱门天下自做乎,抑教姓翁的做”,则七八年之间的前事不同于后事里,西太后之深恶翁同龢本是由深信翁同龢逆变而来的。其间的颠倒显见得太过剧烈,所以其间的颠倒遂不在常理常情之中。而与缺失掉的常理常情相对映的,正是产出于“本病”和“表病”层层牵结之中的深疑雄猜。而这种积深疑雄猜而为不移的定见和成见,积定见和成见而为固结的判断一经形成,便已打破维持已久的庙堂秩序和人际绾连,使咫尺变作敌国。随之,是撤毓庆宫之后十一个月,汪鸣銮“革职永不叙用”;汪鸣銮“革职永不叙用”之后四个月,文廷式“革职永不叙用”[158];文廷式“革职永不叙用”之后两年,翁同龢“开缺回籍”[159]。
1706708689
1706708690
在这个过程里,为变法而卷入了深宫恩怨的清流人物群同时又深深地为深宫之恩怨所困。他们卷入母子之间,初旨本在于光绪帝的“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160]同他们图变法的怀抱能够相为感应。所以,其中的多数人便因开新守旧之分而尽情直遂地在母子之间一边倒。朝旨说汪鸣銮“屡次召对,信口妄言”;说文廷式“每次召见时,语多狂妄”[161],指的都是这种扬此抑彼。他们以新旧之争解释母子之争,然而西太后始终在以母子之争解释新旧之争。曾经经历过母子之争和新旧之争的王照后来说:“太后先年原喜变法,此时因不得干政,激而阴结顽固诸老,实不过为权利之计耳”,[162]又说:“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163]若以甲午之前三十年西太后佑护洋务事业的历史事实作比照,则“太后先年原喜变法”应当不是信口开河之辞。如果没有出自朝廷的这种佑护,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过程还会更加崎岖盘陀。但在西太后那里,这样的佑护又并不是一种洞悉世务而深思熟虑的东西,从而并不是一种固定不移的东西。因此甲午乙未之间和之后,她由“家务之争”而作“权利之计”,便非常自然地会以母子之争解释开新守旧之争,并因之而非常自然地会以权力之争制约、支配和消解了变法之争。作为回应和感应,则是为图变法而在母子之间一边倒的清流人物不得不跟着想和跟着走。他们以新旧之争解释母子之争,本是一厢情愿地想用变法图强来笼罩和导引权力觕牴。但时当甲午乙未之际,因战争失败而催生出来的变法之想犹在一片朦胧而细目不甚分明之际,而权力之觕牴则常在近观熟视之中而明晰了然。两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对比,而对于以变法为怀抱而又被目为帝党的这一群士大夫来说,两者之间形成的也是一种矛盾。
1706708691
1706708692
与这种对比和矛盾相表里的,一面是被他们引入中国政治的变法自强因其朦胧而不容易进入中国政治的深处,一面是权力之争因其切近和逼近而很容易搅动人心的深处。身在两面牵动之间,遂使以变法自强造时势的清流中人不能不同时又成了被时势所造的一方。而后是他们中的愿心宏大者和摄力胜人者一旦被绕进了权力分争的漩涡之中,朦胧的东西便常常会成为远去的东西。曾是京师强学会要角的文廷式,是彼时最早自任“变法”的清流之一。但他在松筠庵聚众“讲学”,尤其引人注目的则是“所论颇涉官吏黜陟”[164],由此召来言路弹劾,罪名也全在“遇事生风”和“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联名执奏”[165]。然则他所着力从事的,以及言路摭拾罗举的,其重心所在显然都少见变法图强一面而多见权力争斗一面。在那个时候以变法认同类的士大夫里,文廷式是一个富有个人影响力的人,而以何刚德记述中所说的“大考翰詹,先谕阅卷大臣以文廷式须置第一”作推想,则文廷式又是光绪帝另眼相看的人。因此,在他“革职永不叙用”之后,京中之同类议论曰:“京中真君党只渠一人,渠去则为所欲为矣”[166];外省之同类议论曰:“芸阁昨又被斥,此事本早为虑及,不料若是之甚。惟吾党中失此强力之人,至为可惜。”[167]其扼腕而叹,愤懑之所集也是“君党”意识过于新党意识。若由这种愤懑连及此前和此后京中外省以通信发横议,注目处大半在于皇帝与太后各自的势力走向和彼此的势力消长,则俱见文廷式一身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倾向,其实是变法初起之日这群人的一种普遍倾向。而身在普遍倾向之中,便是身在不由自主之中。
1706708693
1706708694
甲午乙未之际,由于母子不和,当国近三十年之后刚刚归政的西太后和亲政只有五年的光绪帝之间,便在实际上形成了强弱不同的两种君权;又由于共赴变法的清流一脉始终以君权为归依,遂使图存图强的变法自其初起之日起便不能不捆缚于两种君权的起伏分争之中,并在起伏分争里常常顾此失彼。前一面和后一面都内在于同一段历史过程之中,因此,从甲午乙未到丙申、丁酉、戊戌,后来变法图强在一路腾越走向高潮,这种内含于历史过程之中的倾向也会在一路腾越里走向高潮。而对于继起的那段历史来说,两者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牵连和相互影响同样是在为其间的成败造因果。
1706708695
1706708696
[1] 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55页。
1706708697
1706708698
[2]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795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三册,第1—34、65页。
1706708699
1706708700
[3]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795、2797页;《文廷式集》上册,第21、25、63—67页;《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14页。
1706708701
1706708702
[4] 《清史稿》第三十九册,卷四七一,第12020页。
1706708703
1706708704
[5] 唐才常:《论中国宜与英联盟》,《湘报类纂》甲下,第3页,转引自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上海书店1998年,第163页。
1706708705
1706708706
[6] 中国近代史资料续编:《中日战争》第三册,第255、543、328、328、214、325、320页。
1706708707
1706708708
[7] 《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卷,第28页。
1706708709
1706708710
[8] 《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书店印行,1983年,第214页。
1706708711
1706708712
[9] 《散原精舍诗文集》下册,第8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06708713
1706708714
[10] 《花随人圣庵摭忆》,第214页。
1706708715
1706708716
[11]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829页。
1706708717
1706708718
[12] 《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第一册,第492页。
1706708719
1706708720
[13] 《翁同龢日记》,第三册,第2829页。
1706708721
1706708722
[14] 《李鸿章全集》第三十六册,第85页。
1706708723
1706708724
[15] 《清史稿》第三十九册,卷四七一,第12017页。
1706708725
1706708726
[16] 《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52页。
1706708727
1706708728
[17] 《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8页。
1706708729
1706708730
[18]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829页。
1706708731
1706708732
[19] 《李鸿章全集》第三十四册,第188页。
1706708733
1706708734
[20] 《春在堂随笔》,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页。
1706708735
[
上一页 ]
[ :1.7067086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