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8990
[148] 《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一册,第466、480—481、728、467、481页。
1706708991
1706708992
[149] 《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二册,第1318页。
1706708993
1706708994
[150] 《清碑传合集》四,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3170页。
1706708995
1706708996
[151] 《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一册,第479页。
1706708997
1706708998
[152] 《翁同龢日记》第五册,第2770页。
1706708999
1706709000
[153] 同上书,第五册,第2749页。
1706709001
1706709002
[154] 同上书,第五册,第2908页。
1706709003
1706709004
[155] 《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一册,第480页。
1706709005
1706709006
[156] 《翁同龢日记》,第三册,第1176页。
1706709007
1706709008
[157] 同上书,第四册,第2103页。
1706709009
1706709010
[158] 《清实录》第五十七册,第59973页。
1706709011
1706709012
[159] 《翁同龢日记》,第六册,第3134页。
1706709013
1706709014
[160] 《清史稿》,第四册,第965页。
1706709015
1706709016
[161] 《清实录》,第五十七册,第59974页。
1706709017
1706709018
[162] 转引自《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册,第341页。
1706709019
1706709020
[163] 《近代稗海》,第一辑,第4页。
1706709021
1706709022
[164] 《近代名人小传》,《官吏》,第10页。
1706709023
1706709024
[165] 《清实录》,第五十七册,第59973页。
1706709025
1706709026
[166] 《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一册,第735页。
1706709027
1706709028
[167] 同上书,第二册,第1236页。
1706709029
1706709030
1706709031
1706709032
1706709034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下编 旧道理与新思想之间
1706709035
1706709037
西潮与回澜: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历史
1706709038
1706709039
1913年,康有为由痛论国会之“争乱逢杂”和“德行扫地”,而追悔“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引为“不察国情之巨谬也”。稍后又总论其时的“大乱于国,小乱于乡”,自责“鄙人愚妄,实变法之前驱,实为罪魁宜讨者也”[1]。以此比十多年之前的七上皇帝书,可谓是非全变。同一年,严复在一封信里说“中国孔道如日经天”,而“鄙人早习旁行,晚闻至道。旧所纂者,不皆折中。睹兹风波方深悔惧,而公等猥以输进哲理、启发人文目之,盖其过矣”[2]。显见得时至此日,他曾经为人仰慕的东西都成了自己否定自己的东西了。此后九年,章太炎答柳诒徵驳其非议孔子的旧说,深自刻责“十数年前狂妄逆诈之论”,竟“妄疑圣哲,乃至于斯”,而后以“足下痛与箴砭,是吾心也,感谢感谢”为心悦诚服,返观1906年他在东京讲诸子学之日侈口丑诋孔子之“佞”、孔子之“诈”和孔子之“权术”,不能不算是翻然大变[3]。以其一生论学之自负傲岸作对比,这些话表达的都是有触于心的沉痛。而梁启超1914年追述“吾历年之政治谭,皆败绩失据也。吾自问本心,未尝不欲为国中政治播佳种”,而“所获之果,殊反于吾始愿所期”,自谓“吾常自讼,吾所效之劳,不足以偿所造之孽也”。至1922年,又深论民国立国十年以来“没有宪法的罪恶”,而自认是“罪恶”中的人之一,“彻底忏悔”[4]。
[
上一页 ]
[ :1.706708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