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9483e+09
1706709483 [51] 《从“西化”到现代化》,第356、35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706709484
1706709485 [52] 《从“西化”到现代化》,第367页。
1706709486
1706709487 [53] 转引自《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第61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06709488
1706709489 [54]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7页。
1706709490
1706709491 [55]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120页。
1706709492
1706709493 [56] 《中共党史报告选编》,第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1706709494
1706709495 [57] 《民国经世文编》第八册,第,506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1706709496
1706709497 [58] 同上书,上册,第5193页。
1706709498
1706709499 [59] 转引自《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第432页。
1706709500
1706709501 [60] 《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九,第42页。
1706709502
1706709503 [61] 《饮冰室合集》第四册,《文集》三十八,第12页。
1706709504
1706709505 [62] 《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714页。
1706709506
1706709507 [63] 《潘光旦选集》(三),第55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706709508
1706709509 [64] 《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36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潘光旦选集》(三),第102页。
1706709510
1706709511 [6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第185页。
1706709512
1706709513 [66] 《三松堂学术文集》,第2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1706709514
1706709515 [67] 《张季鸾集》,第456页,东方出版社2011年。
1706709516
1706709517 [68] 《潘光旦选集》(三),第367、180页。
1706709518
1706709519
1706709520
1706709521
1706709522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1706702241]
1706709523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历史中的儒学
1706709524
1706709525 自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及盛涨的科学意识笼罩了新知之后,用旧文字记录于古籍之中的儒学连同儒学的历史衍变,便既已日去日远地退出了学校的授受范围,也日去日远地退出了多数人的阅读范围。此后的一百年里,大部分中国人意中的儒学,已经越来越像是旧家子弟手中的账簿,保留于账簿之中的山、地、田、屋以及库房、店铺虽皆可历数而枚举之,但就关系而言,则都属前代拥有和曾经拥有。取此以为比方,说的都是曾在两千多年岁月里笼罩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儒学,已在一百来年的历史震荡之后,大半移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外,成了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东西,一种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又离得很远的东西。而其间仍然留存于文字和观念里的部分,则在势易世迁之中不是对象化(客体化)了,便是片断化了;或者是既对象化了,又碎片化了。若以儒者之学本是为己之学相对比,显见得都隔了一层而不能由外入里。因此,一百年之后说儒学,其实我们都在门墙之外。
1706709526
1706709527
1706709528
1706709529 韩愈作《原道》,最先以“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叙述儒学的次第传承和一路脉延,于是而有所谓道统之说[1]。在此后的一千数百年里,这种道统成了中国人用来串连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西,其本身也因之而获得了一种象征性和神圣性。所以时至1924年,孙中山犹自居道统以答西人之问,说是“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2]。虽说其个人的为学次第是先西学而后中学,但身为重造中国的领袖而又自任中国之“正统”的传人,则不能不算是对中国人以文化维系历史,从而以文化维系政治的知之甚深而且思之甚深。
1706709530
1706709531 韩愈立道统为儒学上溯源头,而后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和孔子皆在前后相接之中。但若以孔子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以及“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3]这一类念兹在兹的心追手摹与其自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和“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4]相比照,则“从周”和“在兹”所着眼的,显然尤在于文武周公之礼同“夏礼”和“殷礼”不一样的地方。然则比之尧、舜、禹、汤的递相传授,孔子意中的儒学之为儒学,其实更多地是以周代的制度和文化为来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的儒学源流,一定不会像后起的道统所描画的那样简捷明了。
1706709532
[ 上一页 ]  [ :1.7067094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