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1609e+09
1706716090 [55] 《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10月18日。
1706716091
1706716092 [56] 《毛、周、彭关于同意渡河计划致朱、张、徐、陈电》,1936年10月4日。
1706716093
1706716094 [57] 《中央军委十月份作战纲要》,1936年10月11日。
1706716095
1706716096 [58] 《毛、周关于准备袭取定远营事致朱、张、彭电》,1936年10月26日。
1706716097
1706716098 [59] 《毛关于打胡取定远营的战略部署致彭电》,1936年10月26日。
1706716099
1706716100 [60] 《毛、周关于先打胡敌后攻宁夏致朱、张电》,1936年10月30日。
1706716101
1706716102 [61] 《中央军委致共产国际电》,1936年10月30日。
1706716103
1706716104 [62] 《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11月3日。
1706716105
1706716106 [63] 《中共中央书记处致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电》,1930年11月8日。
1706716107
1706716108 [64] 《中共中央书记处致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电》,1936年11月13日。
1706716109
1706716110 [65] 《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王、康、陈电》,1936年11月9日。
1706716111
1706716112 [66] 《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7年3月2日。
1706716113
1706716114 [67] 尚不能确定的是,共产国际先前许诺的55万美元(除已汇出的15万加5万美元,应该还有35万美元)是否也包括在苏联新答应的援款数目中。
1706716115
1706716116 [68] 《中共中央书记处致共产国际书记处电》,1936年12月1日。
1706716117
1706716118 [69] 见滕代远:《忆由苏赴新迎接西路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1016页。
1706716119
1706716120 [70] 《(苏联)军委致中共中央电》,1937年4月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等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7年4月7日,中心档案,495/74/285。
1706716121
1706716122 [71]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1日;《季米特洛夫致伏罗希洛夫信》,1937年5月9日,中心档案,495/74/290。
1706716123
1706716124 [72] 《西路军总支队在新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023页。
1706716125
1706716126
1706716127
1706716128
1706716129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 [:1706714273]
1706716130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 革命、统战和外交
1706716131
1706716132 ——有关新中国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由来问题
1706716133
1706716134 引言
1706716135
1706716136 研究新中国外交史,可以发现两条明显的线索:一条是民族主义外交的线索,一条是以阶级斗争思维为特质的革命外交的线索。前一条线索在今天已经被讲得很多,甚至也肯定得很多了,而后一条线索的讨论却很少。尤其是,从反省的角度来研究新中国外交史的著作论文还极少见到。[1]
1706716137
1706716138 当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著作,几乎都承认,在改革开放前,即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曾经走过许多弯路,经历了不少挫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反思的地方。但是,涉及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包括那些专门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著作,对这段历史或全盘肯定,或仅着眼于那些给中国带来利益的外交行动与实践。[2]即使个别有所评论的文章,也要么断言改革开放前后完全是继承关系,并无二致,怎么变都有道理[3];要么高调肯定过去革命的做法,激烈批判当下外交的缓和态度。[4]即使是学者基于学术研究的意图撰写的研究论文,早些年多半也都是着眼于总结“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就是提到了时人在对外政策思想上明显对立的政策主张,也仍不忘强调其“从总体上讲与毛泽东、周恩来的国际战略思想相一致”,并说明当时“我党对外工作”中只是出现了“某些偏差”而已。[5]
1706716139
[ 上一页 ]  [ :1.706716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