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17378
1706717379
这一时期中共方面究竟从苏联和朝鲜购买了多少武器,至今尚无确切的统计,但绝不会有苏联方面的资料说得那样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考证一下东北野战军各时期武器装备的统计。1946年5月底退到北满时的实力统计为:人员324571人,长枪160881支,轻枪机4033挺,重机枪749挺,各种炮556门。1947年4月夏季攻势前实力统计为:人员462867人,长短枪237910支,轻机枪7768挺,重机枪1495挺,各种炮1219门,坦克25辆。[22]这期间野战军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缴获不是很多。除去剿匪所得、各部搜集修复补充的武器,数字间的差额中应有一部分是从苏联购买和朝鲜援助的武器。这个差额,与《恩怨》一书中列举的数字依然相距甚大。
1706717380
1706717381
本文用了这么多笔墨,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呢?笔者感到:近年来关于中国革命和领袖题材的作品甚多,但有一股不正之风。有的作者不去认真研究历史,不注重史实的考证,热衷于编造“秘闻”,任意发挥,伪造或歪曲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历史。对于那些所谓“纪实文学”,不值得我们花费精力去评论。因为它是演义和野史,不属于历史著作的范畴。但是目前学术界也有人缺少严肃的治学态度,根据片面的材料和国外资料,提出一些“惊人”的论点,来获取社会轰动效应。这对研究中国现代史和革命史都是有害无益的。笔者赞同金冲及先生在《恩怨》一书序言中说的话:“研究历史,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一是尊重客观事实,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点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客观事实本身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如果把事情看得很简单,不进行具体分析,就很难做到符合客观事实。”本文力求做到符合客观事实,愿与杨奎松先生共勉。
1706717382
1706717383
原载《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
1706717384
1706717385
[1] 田时雨:《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台湾《传记文学》第36卷第1期。
1706717386
1706717387
[2]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传》,第36章。
1706717388
1706717389
[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1辑第1册。
1706717390
1706717391
[4] 《军委一局电报汇编》,1945年9─12月。
1706717392
1706717393
[5] 彭真:《东北解放战争的头九个月》,《党的文献》1989年第1期。
1706717394
1706717395
[6] 军委一局:《东北我军行动部署摘要》。
1706717396
1706717397
[7] 四野战史编辑室编:《四野战史资料汇编》,1960年。
1706717398
1706717399
[8]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
1706717400
1706717401
[9] 东北军区司令部编:《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1949年10月。
1706717402
1706717403
[10] 朱瑞:《东北炮兵建设概括报告》,1947年3月。
1706717404
1706717405
[11] 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军工部工作情形汇报》,1947年9月。
1706717406
1706717407
[12]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
1706717408
1706717409
[13] 《大连军事工业报告摘要》,1948年10月。
1706717410
1706717411
[14] 《东北局致中央的报告》,1948年6月30日。
1706717412
1706717413
[15] 东北军区司令部编:《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1949年10月。
1706717414
1706717415
[16] 东北军区司令部编:《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1949年10月。
1706717416
1706717417
[17] 《当代中国空军》,绪论。
1706717418
1706717419
[18] 刘亚楼:《在四野战史编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06717420
1706717421
[19] 四野战史编辑室编:《四野战史资料汇编》。
1706717422
1706717423
[20] 王首道:《东北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及财政经济工作》,《辽沈决战》(下)。
1706717424
1706717425
[21] 丁雪松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
1706717426
1706717427
[22] 东北军区司令部编:《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1949年10月。
[
上一页 ]
[ :1.7067173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