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17992
1706717993
例二,第7页,金书谈及1923年1月26日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中的一段话,总共90多个字,和台湾、大陆通用的文本相比,竟然一多半不一样。
1706717994
1706717995
孙越宣言最早发表在上海英文《大陆报》上,当时即有《东方杂志》、《时报》、《民信日刊》等多家报刊刊出译文。译文内容差别不大,最准确的译文属《民信日刊》使用的世界通讯社的译文,1933年《外交月报》校订再刊,以后先后被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和大陆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用为宣言的中译文定本,故以后的中文研究者亦均以此译文为准。
1706717996
1706717997
该译文是:“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且以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7]
1706717998
1706717999
金书转抄的文字是:“孙中山博士认为,共产主义秩序,乃至苏菲(维)埃制度不能实际上引进中国,因为在这里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产主义或苏菲(埃)制度的条件。越飞先生完全同意这一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
1706718000
1706718001
金书引文和通行的宣言汉译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是1920年代人的汉译文字,金书引文则是1949年以后大陆普通话流行后的汉译文字。奇怪的是,金书引文中竟然还有一个1920年代有时还会出现的译名“苏菲埃”。作者还特地在“菲”字后面加上一个括号,里面注明应是“维”字,给人印象这是1920年代当时的文件。殊不知,当时人的行文习惯,是不会使用“实际上”、“并且”、“进一步”等这一类词汇的。而且,像“孙中山博士”这样的用法也很少能见到,何况原文明明写的是“孙逸仙博士”。[8]因此,金书引文由何而来就让人倍感疑惑了。
1706718002
1706718003
是不是作者自己另译了英文了呢?当然不是。作者刻意保留那个“菲”字并做订正,就说明作者是想保持抄来的文字的历史旧貌的。只是通常情况下,如果作者知道此一引文实系英文汉译,他理应注意的是译文是否准确,而不是去刻意保留汉译发表时的样子。坦率地说,如果作者真是想保持原貎,理应直接引用原文,同时自行翻译并与其他译文互校。
1706718004
1706718005
此段宣言文字的英文原文刊于英文《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原文如下:
1706718006
1706718007
Dr.Sun Yat-sen holds that the Communistic order or even the Soviet system cannot actually be introduced into China,because there do not exist her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either Communism or Sovietism.This view is entirely shared by Mr.Joffe,who is further of the opinion that Chinas paramount and most pressing problem is to achieve national unification and attain full national independence.[9]
1706718008
1706718009
此段文字今天直译应为:
1706718010
1706718011
“孙逸仙博士坚信,共产秩序,甚至苏维埃制度,实际上不能被引入中国,因为这里不存在成功建立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主义的条件。此项见解,越飞先生完全同感。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是成就国家的统一和获得充分的民族独立。”
1706718012
1706718013
比较英文原文以及我的翻译,通行的旧译文更符合当时人的行文习惯,除个别词(即“共产组织”)外,翻译基本准确。因此,研究者以此译文作为中文文献使用,并无不妥之处。金书所抄引文一来多不合当年国人的行文习惯;二来文法上毛病较明显;三来还有误译(如“孙中山博士”)的情况,故无论就准确性,还是就中文行文的通顺看,此译文都十分蹩脚。既然如此,金书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利用大家至今都在利用的旧译文,而非要别出心裁地去辗转抄来这样一段引文来用呢?
1706718014
1706718015
由此可以看得很明白的是,金书作者或者完全不知道在大陆有《孙中山全集》之类的资料书;或者写书太过偷懒,对所抄引文明显存在的文字问题毫无警觉,连去查一下相关资料或去比较一下其他学者引文的工夫都没有下。
1706718016
1706718017
例三,第9页,作者写道:“1917年11月10日,上海《民国日报》出现大号标题:‘美克齐美(Maximalist音译,过激党之意)占据都城’。这是中国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10]因系转抄,作者连同“美克齐美”四字后面原作所加的括号中文字也一并抄了下来。
1706718018
1706718019
查,整个这段话最早出自向青1980年代初的一篇论文。[11]按照金书大量出错的资料来源情况分析,作者应该不会去查找30年前向青教授的文章,想必是从二手甚至三手的文章或书中辗转抄来的。但无论如何,金书所抄的这段文字和向青文章中的文字基本无差,这也说明作者一般情况下不会自己抄错,凡错者多为来源中即错了。
1706718020
1706718021
向青文章中的这段文字如下:
1706718022
1706718023
十月革命以后,中国最早报导这一革命的是上海《民国日报》。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日,《民国日报》大号标题是:“美克齐美(Maximalist音译,过激党之意)占据都城”。
1706718024
1706718025
对比两段文字,可知两者相同度极高。重要的是,作者抄录时完全没有注意这则资料的说法中有什么问题。
1706718026
1706718027
实际上,向青在括号中做的这个注解并不十分恰当。“Maximalist”的原形是“Maximal”,是极大、极多的意思,加上后缀ism,意为“极多”或“多数主义”。故所谓“Maximalist”,也就是“多数派”或“布尔什维克派”。金书作者既然任职于战略教研部,专门研究国际战略问题,英文理当不差,应该很容易发现转引的这个注解有问题。作者批评刘镜人译文水平不高,把“多数派”译成了“广义派”,自己却不加辨析,照抄了事,以讹传讹。
1706718028
1706718029
不仅如此,只要查一下当时的报纸,就会知道向青当年的说法并不确切,因为上海《民国日报》并不是最早报道十月革命消息的。1917年11月10日当天发表俄国革命消息的就有多家中国报纸,包括《申报》、《时报》、《中华新报》等,不能说《民国日报》报得最早。
1706718030
1706718031
更为荒唐的是,1917年11月10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这一消息的“大号标题”也不是什么“美克齐美占据都城”,而是“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在此标题下分别转报了俄京电、伦敦电几则消息。因此小标题分别是:“临时政府已推翻”,“新政府即将提出公正之和议”等,“美克齐美党(注意:向青原文漏抄了一个“党”字,金书自然也就没有了这个“党”字)占据都城”一句,不过是该版三个子标题中的一个而已。
1706718032
1706718033
这里还特别需要说明一点,上述报道及其内容,其实都可见于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世界历史九年级教材。那里面对“美克齐美党”直接解释为“布尔什维克党”,由此亦可知作者这段文字肯定不是从中学教材里抄来的。连中学历史课文的内容,作者都会抄错至如此地步,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1706718034
1706718035
例四,还是第9页,紧接着上面的说法,作者写道:“孙中山看完报后,立即通过中间媒介给列宁一信,代表国民党向布尔什维克党人表示高度敬意,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斗争。”还说:“列宁称这封信是‘东方的曙光’。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指契切林——引者注)代表列宁回信:‘我们的胜利就是你们的胜利,我们的失败就是你们的失败,为了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在这伟大的斗争中团结起来。’”
1706718036
1706718037
查,这段多处失实的文字似乎是原封不动地抄自何新若干年前所著《毛泽东生平重大事件编年纪事》。
1706718038
1706718039
何著原文如下:
1706718040
1706718041
1917年11月10日,孙中山给列宁一信,代表国民党向布尔什维克党人表示高度敬意,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斗争。
[
上一页 ]
[ :1.7067179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