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19061e+09
1706719061
1706719062 086|窑厂鸟瞰(直隶省):磁州窑起源于宋代,窑厂在距离磁州五十里的彭城镇,村里人都以此为生。古老的传统加上原始的造作受到大家的喜爱,现在每年大量生产廉价制品,也有三十万元的销售额。
1706719063
1706719064
1706719065
1706719066
1706719067 087|彭城镇的城门(直隶省):从磁州出发,沿着大道向平原方向伸展,冒着黑烟的镇子就是彭城。不用说,这是城里二百多窑口开工的信号。城门口堆放的大缸和无数古老的匣钵如蜂巢般,证明了制陶业的繁荣。彭城自古以来就是以手工艺闻名的富县。
1706719068
1706719069
1706719070
1706719071
1706719072 088|制碗的师傅(直隶省):作为农民艺术家的制陶匠人还是很有乐趣的一个职业。将柔软的陶土放在旋转的平台上,通过自己指间的调节将其变成一件件器物胚子,这当中一定充满创作的快乐。钵、碗、盆、盂……均在匠人的手间制出,这第一步就叫“成杯”。
1706719073
1706719074
1706719075
1706719076
1706719077 089|上釉师傅(直隶省):素底的陶器在入窑前需要上釉。磁州窑的釉有的掺入黄土,烧制后变成黑褐色,这样的陶器比较粗糙廉价。当地经验丰富的农民艺术家头戴碗形帽认真工作,虽然是熟练工种,但那严谨的态度俨然是一位对自己作品负责的艺术家。
1706719078
1706719079
1706719080
1706719081
1706719082 090|窑的内部(直隶省):上了釉的陶胚放入窑中时,为了避免与火直接接触,采用了一种叫匣钵的耐火工具。把胎放入匣钵内,点火后火焰在窑内燃烧,气温升高,土坯烧成陶器。彭城几百年来用过的匣钵被用来筑巢、建城、搭墙,是废物利用的奇观。
1706719083
1706719084
1706719085
1706719086
1706719087 091|黄土的地层(直隶省):中国的国民色被说成是黄色,也许是源于这满地的黄土吧。每年春天,这些黄土随风打着卷四处飞,落地养肥,被称为“蒙古风”。这些黄土也是磁州窑陶瓷的原材料,从彭城附近的堆积土层可以推测出其被用来烧制器物的悠久历史。
1706719088
1706719089
1706719090
1706719091
1706719092 092|明陵的石刻(北京,明十三陵):一共二十四座雕刻精美的石刻本身就是至宝,传世的不朽名作。帝业可以延续几百年,人生不过百岁,而艺术永恒。
1706719093
1706719094
1706719095
1706719096
1706719097 093|喇嘛说方碑亭(北京,明十三陵):黄瓦碧栏的宫阙寺观在北京有很多,但雍和宫无论如何也算非常特殊的一座。雍正皇帝登基前年轻时的宅邸,后来赐给了喇嘛作为道场。在院内搭建的这座“喇嘛说方碑亭”,用汉满蒙藏四种语言书写着喇嘛礼赞,是对外藩怀柔政策的最好体现,黄顶红墙非常美观,建筑本身极富艺术价值。
1706719098
1706719099
1706719100
1706719101
1706719102 094|明陵祾恩殿(北京,明十三陵):通过文献可知,以前的皇陵绿树成荫,苍松翠柏环绕,但现在完全没有那番景象了。进入宝境,首先看到的是祾恩殿,风餐雨淋,破败颓现,只有通道两侧的白色大理石栏杆还能看到当年的雄壮。
1706719103
1706719104
1706719105
1706719106
1706719107 095|明代牌楼(北京,明十三陵):距北京约八十里,京绥铁路南口站下车后步行四里山路,便到了明十三陵。从明代第三位皇帝永乐开始,十三位皇帝长眠于此。破败的山河变成桑田,五百年来一直矗立不变的就是这白石牌楼。
1706719108
1706719109
1706719110
[ 上一页 ]  [ :1.7067190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