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24058
1706724059
[168] 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争取三都七保的意义和工作方法》,《中革军委总政治部通讯》第3期,1931年2月26日。
1706724060
1706724061
[169] 《何前敌总司令官代电宁于兴永四县交界之三都七保人民反赤情形》,《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行营党政委员会会报》第5~8期合刊,1931年8月31日。
1706724062
1706724063
[170] 《中共漳州县委书记蔡协民给厦门中心市委的工作报告(1932年8月16日)》,《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9册,第24页。
1706724064
1706724065
[171] 帅学富:《五车书室见闻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第152页。
1706724066
1706724067
[172] 子修:《赣北工作综合报告(1930年7月)》,《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一),第264页。
1706724068
1706724069
[173] 《中共湘赣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湘赣革命根据地》(上),第644页。
1706724070
1706724071
[174] 《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报告(1930年4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2册,第89页。
1706724072
1706724073
[175] 《中共闽粤赣省委关于领导和参加革命战争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闽粤赣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1933)》,第187页。
1706724074
1706724075
[176] 《为加强和巩固地方武装发展游击战争的决议》,《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第645页。
1706724076
1706724077
[177] 项英:《闽西的一般政治情形》,《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册,第256页。
1706724078
1706724079
[178] 《彭滕关于我军今后作战的意见(1933年10月24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94页。
1706724080
1706724081
[179] 《彭德怀自述》,第181页。
1706724082
1706724083
[180] 《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白区工作大纲(1932年6月)》,《湘赣革命根据地》(上),第318页。
1706724084
1706724085
1706724086
1706724087
1706724089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七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
1706724090
1706724092
1.运动与攻坚
1706724093
1706724094
(1)黎川失守
1706724095
1706724096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地域进一步扩大。1933年7月21日,苏维埃中央决定划中央苏区为4省40余县,即江西省的瑞金、于都、兴国、永丰、新淦、宜黄、乐安、崇仁、广昌、南丰、石城、万泰、胜利、杨殷、公略、洛口、赤水、龙冈、长胜、太雷、博生,[1]福建省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龙岩、新泉、宁化、清流、汀东、兆征、彭湃、代英,[2]粤赣省的会昌、寻乌、安远、西江、门岭、信康,[3]闽赣省的黎川、金溪、资溪、建宁、泰宁、光泽。以赣闽边界为中心,中央苏区由东向西形成分别向南平、漳州、粤北、赣州、吉安、樟树、临川辐射的广大区域。
1706724097
1706724098
中央苏区的壮大,尤其是控制区域的北移,使其与中央苏区控制区域继续北移,与闽浙赣苏区渐成连接之势。而黎川作为闽赣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所在地,突出于中央苏区东北部,是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赣东南与闽西北连接的主要孔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早在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时,中共中央就指示:“黎川、泰宁、建宁、广昌……这个区域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锁钥,是永远不能放弃的,这些城市仍须大大的巩固起来,特别应该注意广昌。”[4]1933年9月,当国民党军由赣江自西南向东北基本完成对中央苏区的堡垒封锁后,其试探性进攻首先从这里发起。
1706724099
1706724100
当国民党军进攻黎川时,红军的防御兵力异常薄弱。1933年6月,根据时在上海的共产国际军事总顾问弗雷德的意见,红军决定展开分离作战,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红一军团组成中央军,部署在宜黄、乐安沿抚河一带,防守苏区北大门,第三军团及第十九师等部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向闽西北方向进攻。在初期的作战计划中,红军指挥部对黎川的防御给予了相当重视,要求:“一、五军团依计划在北面地带,积极活动,隐蔽我军企图时应派独立第一团领导永兴桥地带部队前出新丰街南广部队,牵制敌第六师,使该敌于我十九师东出泰将后,不敢侵入黎川。”[5]随着福建方面战事的展开,东方军作战并不顺利,红军不断向福建增兵,红五军团十三师及原留置赣东北兵力陆续调往东方军协同作战,黎川一带兵力空虚,成为国民党军发动进攻的一个理想突破口。中革军委指出:“蒋介石的主要目的,是由南城向东南突击,以便割断江西的东北部与基本苏区的联系,并完成吉水、永丰、乐安、南丰,以达到邵武地区的坚固阵地的封锁线。”[6]
1706724101
1706724102
在与红军多次交手后,蒋介石策动新一轮“围剿”时力图从战略上争取主动。他在庐山训练时就谈道:
1706724103
1706724104
现在土匪的主力是向闽北移动了,我们现在如果也跟到福建去找他来打,这样就是我们跟了土匪走,而陷于被动了!然则要如何才是立于主动呢?比方土匪现在在福建攻延平,攻了半个月还攻不下来,当然他向东不能发展了。如果我们现在有一个部队收复了建宁,或者是到广昌,那么,在福建的土匪,就断绝了后路,失掉根据地,不得不回来找我们打了![7]
1706724105
1706724106
9月初,他又致电福建方面:“围攻延平之匪,必趁北路军未进剿时,先乘隙打破我在闽之主力,然后回师西向,再应付北路军,其计甚狡。但其在闽北延平一带,亦不能徘徊过久,此时只要延平各城能固守半月,一待北路军发动,则匪必西退,回顾老巢。故此时我闽军主力,应先待其向西撤回时而邀击之,不必正面急急进援,免遭暗算。”[8]这显然是希望闽方能将红军东方军拖住,以便其在赣东北从容部署。后来国民党将领也认为,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方面战术主要内容就是:“主动地选择苏区有战略意义而又便于用兵的地区为一战役阶段。集中强大的兵力,作周到的准备,进行有限目标的攻击;攻占后即利用有利地形构筑碉堡封锁线,对苏区严加戒备阻绝封锁……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自由主宰战局,不冒风险。”[9]蒋介石在日记中将这一战术概括为:“凡持重部队皆令其作前方之守备。机动者,集中要点,专备出击之用。先以一部突出,为匪之目标,以求决战。其余则分为二、三部队,在两翼后作沉机观变之备。”[10]进攻黎川,和这一作战总思路是吻合的。同时,由于当时闽方内部反蒋活动暗潮汹涌,蒋介石对此已有知悉,进攻与福建相邻的黎川,还不无对此预作准备之意。
1706724107
[
上一页 ]
[ :1.7067240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