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24633e+09
1706724633
1706724634 从国民党方面作战计划看,在红军积极准备撤离的关键阶段,其最高指挥机关并没有实施围歼的严密计划。1934年9月29日,时任南昌行营参谋长的贺国光向蒋报告:“综合各方情报判断,赣匪似有西窜企图,如能在沿赣江至信丰、安远之第一线及宁冈、桂东、汝城、仁北、曲江之第二线以东地区歼灭之固善,倘被窜逸,则以在沿湘江桂江之第三线封锁较为确实。李白何迭次来电同此主张。诚以此线利用河流天然形势南北连贯不易绕越防守极易。除湘江段已颁发西路补助金赶筑外,广西段据李白来电亦在进行中。”[478]可见国民党军一开始就将围堵红军重点放在了湘江一线。[479]更有意思的是,在红军主力已离开赣南但尚未远飏时,蒋甚至告诉部下:“匪主力未窜过汝城桂东以西之前,我三路不必急取瑞金,而可先取雩都也。”[480]蒋此举显然不能单从军事角度加以解释,其中含有很深的用心:既与其当时策动前方将领以“剿共”尚未完成呼吁推迟召开国民党五全大会相关,也不无担心占领瑞金刺激红军回返而暂时控兵不进的意图。
1706724635
1706724636 看到这些,我们不能不钦佩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初共产国际驻华军事总顾问弗雷德对蒋动向的分析:“要么他应该率领强大的部队由福建和赣江上游(向赣州方向)推进,出现在红军和闽赣两省军队之间,要么指望红军向赣西和湖南突破,停止在原地没有希望的斗争。这也会把他拖到湖南,他会在那里面临准备新战役的任务。”[481]有理由相信,蒋当时选择了后者。正由于此,10月中旬,当红军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长征的最后准备时,蒋介石却从江西前线撒手西去,开始其被当时报章称为“万里长征”[482]的一个多月西北、华北之行。在蒋看来,红军的西去,也许就像围棋里对手逃大龙一样,只要自身立于主动,大可顺水推舟、就势而为,所谓“赣匪一旦窜遁,则无论跟踪追剿之师,因地留戍之师,回防中部北部之师,控制西南一带之师,皆能左右逢源,不虞粘滞,从此大局可期永安”。[483]而此时蒋的西北、华北之行,当然不会和对日问题没有关系,也不会不落入背靠西北、正和日本相互提防的苏俄眼中。考虑到当时蒋介石正和苏俄寻求更紧密关系,西北之行传达的意思,对中苏、中日乃至国共关系,都透着历史深处一言难尽的微妙。
1706724637
1706724638 1927年后的苏维埃运动,中共凭借其真诚的信仰、严密的组织、强大的动员、坚固的武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共产革命的威力。有了中共本身的实力,加上风云际会的国内外政治态势,革命的烈火才会以其可能有的最猛烈态势熊熊燃烧。在此过程中,中共革命不断挑战着能与不能的边际,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1706724639
1706724640 不过,革命的张力不可能无限制地伸展,夺取政权是革命的既定目标,但当年这样的目标事实上还难以企及。因此,当国民党军对苏区集中全力展开进攻时,无论是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闽浙赣,最终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失败。当年国共之间的对垒,并不完全在同一个数量级内进行,中共的发展,更多的是利用国民党统治的内部冲突,当这种冲突趋于平稳、南京政府力量不断上升时,中共受到的压力将空前增大。在一个丛林法则的世界中,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实力终究是进退成败的关键。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的发端、进行乃至最终结局,如果放到这一大背景下衡量,将可以有一个更为持平的理解。
1706724641
1706724642 中国革命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在这期间,每一代革命者都付出了牺牲,也有他们的困难和局限。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革命者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着时势的制约:国内的、国外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中央苏区后期,诸多的不利因素共同挤迫着中国革命,这些当年为了生存和理想揭竿而起、意气风发中还略带青涩的革命者们,终究敌不过占据着天时地利又正处盛年的南京政权,革命,将在撤离中央苏区的路途上,重新出发。
1706724643
1706724644 [1] 万泰在今万安、泰和交界处,胜利在今兴国、于都交界处,杨殷在今兴国、赣县交界处,公略在今吉安、吉水交界处,洛口、赤水在今广昌境内,龙冈、长胜、太雷分别在今永丰、瑞金、石城境内,博生为今宁都县。
1706724645
1706724646 [2] 代英、兆征均在今长汀境内,彭湃在今宁化境内,代英在今上杭、永定交界处。
1706724647
1706724648 [3] 西江、门岭分别在今于都、会昌境内,信康在今信丰、南康交界处。
1706724649
1706724650 [4] 《中央对目前作战计划与任务的指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105页。
1706724651
1706724652 [5] 《苏区中央局关于执行中央作战计划指示的布置(1933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232~233页。
1706724653
1706724654 [6] 《中革军委关于十月中战役问题致师以上首长及司令部的一封信(1933年11月20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107页。
1706724655
1706724656 [7] 蒋介石:《主动的精义与方法》,《庐山训练集》,第193~194页。
1706724657
1706724658 [8] 《蒋中正电蒋光鼐蔡廷锴我闽军主力应待其西撤时腰击之不必正面进援(1933年9月7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20200019089。
1706724659
1706724660 [9] 杨伯涛:《蒋军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攻纪要》,《文史资料选辑》第45辑,第185页。
1706724661
1706724662 [10] 《蒋介石日记》,1933年8月18日。
1706724663
1706724664 [11] 《蒋中正电示熊式辉、贺国光江西省金溪九江南昌等地军事部署(1933年9月19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10200093004。
1706724665
1706724666 [12] 《蒋中正电熊式辉贺国光第八十五师归周浑元指挥周纵队确实占领黎川(1933年9月19日)》,蒋中正文物档案020200019093。
1706724667
1706724668 [13] 《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第133页。
1706724669
1706724670 [14] 《彭德怀自述》,第185页。
1706724671
1706724672 [15]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二章,第7页。
1706724673
1706724674 [16] 周恩来:《反对红军中以肖劲光为代表的罗明路线》,《斗争》第38期,1933年12月12日。
1706724675
1706724676 [17] 《肖劲光回忆录》,第134页。
1706724677
1706724678 [18] 《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251页。
1706724679
1706724680 [19] 项英:《东方军必须注意蒋之行动(1933年9月12日)》,《项英军事文选》,第165页。
1706724681
1706724682 [20] 《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第195页。
[ 上一页 ]  [ :1.7067246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