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296e+09
1706729600 在济宁第二次落入敌手的三个月之后,党的报告提到安居区仍在开展游击战;敌人的乡政权受到了打击;地方自卫队已经建成,保甲系统被破坏;并再次开始征税。在该地区74个村子里,有12个重新开始分配土地。
1706729601
1706729602 根据党的叙述,干部和武工队成员开始工作时,采取了召开提高觉悟的会议、报告好消息、互相激励、相信我方必胜的形式。小组讨论会在党内外举行,由干部带头表态。他们调查了问题,还为开展组织、情报、宣传和军队工作拟定了计划。主要的目的是切断敌人在村子里粮食和人力的供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武工队首先打击保甲系统和敌人的村公所,这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震慑乡长和保长的办法。一名乡长被暗杀了。当其他乡长开始形成当地的自卫团时,工作队放出消息:“谁参加敌人的组织我们就杀掉谁,并还要让他自己的家人亲自动手。”为了支持这样的威胁,队员绑架了另一名乡长的儿子和儿媳。这名乡长已经招募了一支八个人的队伍。在绑架的第二天,他捎来话说,他将解散这支队伍。
1706729603
1706729604 土改采用了同样直接的方式。党的工作队进入一个村庄时,只是命令地主交出财产。为了让他们迅速服从命令,很多人遭到了攻击。工作队有的时候耍一点花招,在村庄分完地的几天后换上政府军的服装,用这种方式检验地主。任何中计的人马上被杀死,据报道这能有效地震慑敌人。
1706729605
1706729606 但是如果政府军无法阻止武工队进入一个村庄,武工队也阻止不了国民党的巡逻队此后进入这一村庄。济宁工作队的报告总结道,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工作开展得太快了,我们没有巩固我们的地区,我们的工作不是“群众性质”的。[143]
1706729607
1706729608 然而到了1947年5月,共产党的总策略开始结出果实。敌人的进犯告一段落,它的弱点开始变得明显。政府军现在在广大地区的兵力过于分散,他们常常疲于奔命。区党委指出,虽然共产党军队缺乏火力强大的重型武器,但敌人不像日本人那样,能够分散兵力占据小据点。
1706729609
1706729610 相反地,现在共产党的主力停止撤退,发起了一些小的反攻。全国范围内,共产党宣称消灭了敌人90个旅,当这个数字达到100后,军事力量对比将有利于共产党方面。因为敌人在河南增加了兵力,估计该地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在山东,共产党开始掌握主动,在东北他们已经掌握了主动,这是发展全国范围反击战的前奏。[144]
1706729611
1706729612 总结:土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
1706729613
1706729614 在抗日战争期间,在被敌人直接威胁的地区,共产党对减租和阶级摩擦低调处理。1946—1947年,在军事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它是发动阶级斗争的必要条件)被舍弃。这一变化反映了两个时期的差异。在抗日战争期间,减租斗争成为在不断壮大的根据地巩固党的力量的一种方法。在1946年,几乎所有这些地区成了政府主力的进攻目标。当一个又一个地区落入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手中时,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的军事安全状态突然之间消失了。淡化土改,转而与阶级敌人形成统一战线对抗进犯的国民党军队是不可能了。共产党在内部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敌人,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试图随着内战的发展完全消除负面影响。这就是为什么1946—1947年的土改运动如此激进,为什么毛在1946年10月命令当地干部,不管战事怎样繁忙,都要“解决土地问题”。
1706729615
1706729616 然而,在辽阔的战场上,在必不可少的军事安全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共产党的领导显然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区别看待在已经实行土改的地区军事安全的丧失和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军事安全的丧失这样两种情况。根据一名当时住在晋冀鲁豫边区的信息提供者说(这个人在今天已是党的干部),试图在游击区实行土改的政策是错误的,后来的批评者也是这么说。主要原因是在得不到共产党军队适当保护的村庄里,它激起了报复行为,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
1706729617
1706729618 其次是减少了农业的产出。就像党的领导在此时强调的那样,战争不仅是人和武器的较量,也是财富的较量。在游击区,地主和农民互相畏惧,对未来抱不确定心理,所以他们将土地搁荒不耕种。当地党的领导称这是一个巨大的危险和直接关乎军事胜利的关键问题,他们在1947年春担心游击区未加耕种的土地数量有所增长。[145]
1706729619
1706729620 再者,这些代价明显要超过比较而言的收益。如果共产党的反击失败,军事形势发展成为真正持久的游击战的话,这一论断毫无疑问会改变,就像土改政策本身的不同特点也会发生变化一样。在安阳县,土改在国民党返回之前已经实施,到1947年春,游击队形式的斗争已经开展起来,在苏北也是一样。根据贝尔登的说法,游击战能在安阳县开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农民有心保卫土改成果。假如这样的话,当地农民部队能随后接受常规军队军人的训练和领导,就像抗日战争时期那样,相似的游击战应该能在国民党军队的后方围绕阶级斗争发展起来。
1706729621
1706729622 然而,1946—1947年,共产党的主要目标是保存他们的常规部队和党组织不受损失,以便能在全国进行反击,歼灭国民党军队。因此,安阳县和安居区在1947年早期没什么共产党军队,而共产党在斗争运动中产生的敌人帮助中央政府重新建立了它自己的政权结构。还乡团采取的报复像任何清算会议一样激起了农民的阶级觉悟。但是讽刺的是,这些激起农民阶级觉悟的军事和政治条件,却也在一些地区使得农民的情绪低落,无所作为——假如冀鲁豫党委的报告能够作为佐证的话。只有当一些干部开始返回当地,最小的基层游击队重新建立起来的时候,农民提高的阶级觉悟才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1706729623
1706729624 甚至在那时,武工队和民兵部队的地位还是如此不稳固,以至于接下来的一步——震慑当地当权者——只能依靠恐怖主义,以威胁、绑架和暗杀的形式实现。这些事情本来可以不让没有武器的农民来做(一些地方也的确没有让他们参与其中),因为由他们动手的代价太沉重了。但是在国民党后方的村庄发动土改——武工队无法在这些村庄长时间停留,保护农民不被返乡的国民党巡逻队伤害,这导致了对土改受益者的报复(当时没有人把农民组织起来保护他们自己)。如很多上面引用的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所说,在国民党军队直接进犯的地区开展土改也是同样的情形。
1706729625
1706729626 如果不是国民党在1946—1947年突然进攻共产党在华北和华东的主要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获取的这方面的经验或许不会被抛弃。毛泽东和党中央在1948年5月承认,成功实行土改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保护它不被敌人破坏。此时,毛发出指示,默认在安全不足的条件下试图进行土改是错误的,这一评判标准与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标准几乎相同。[146]这回答了本章导论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共产党在打算向南移动时要暂停实行土改。这些目的地与北方相比,租佃关系更为普遍。为了动员农民支持共产党,土改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在前提条件确立后,土改带来的这一潜质——动员农民,才能在特定的区域成为现实。
1706729627
1706729628 党在1948年的指示中重申这些条件:(1)该地区在军事上必须是安全的,敌人武装部队被彻底消灭,不存在必须再回到游击战状态之可能性;(2)必须是基本群众的大部分要求重分土地;(3)土改干部必须数量充足,经过训练,能够领导工作,而不能让群众自己进行土改。指示明确提到了不安全的区域和新的解放区,那里很多时候不满足这三个条件。指示还强调了在与敌人控制的领域接壤的地区,第一条前提还没有确立,不应该尝试进行土改。
1706729629
1706729630 河南当地报纸的一篇社论解释了确立这些前提的重要性:
1706729631
1706729632 我们有没有在华中的新解放区,完成准备工作?显然,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在我们一些新解放区中,大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还没有做好准备。总的来讲,农民的政治觉悟尚未提高,革命信念尚不牢固。虽然他们穷,却不明白自己为何贫穷;他们虽然需要土地,却没有坚定地理解土地为何应分到自己手中;他们满腔热情地拥护人民解放军,却尚未下决心要长期站在解放军一边;他们真的痛恨国民党的统治和蒋匪的压迫,但对推翻蒋的统治,消灭他的基本部队尚抱有许多疑虑。在组织上,这一地区尚未建立真正的贫雇农和中农的农会,尚未大量招募群众干部。[147]
1706729633
1706729634 然而,土改在游击区和新解放区的实行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问题。当得出结论“在不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的地方进行土改造成的基本都是负面结果”时,不应该误解对其他地区土改工作的评价也是如此。
1706729635
1706729636 首先,有必要指出什么是无法通过分地来实现的。从短期来看(我们这里只关心短期),分地造成的农产量增长绝不会在重要因素之列。1934年,毛在提到共产党初次尝试较大规模重分土地时写道:土改经常会造成农产量的暂时减少。一个加诸该评论上的注释解释了农产量之所以在很多时候减少,主要是因为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和最终确立新的经济秩序。在不确定的过渡时期,农民“无法专注于生产”。[148]考虑到伴随1944年到1948年土改的混乱和不确定,不可能因为农业增产而使共产党战时的财政问题得到缓解。[149]
1706729637
1706729638 然而毛写道,在1946年到1948年,党“从解放区动员了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分得了土地的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150]就像我们已经见到的,从1945年到1947年,军队征兵运动与重分土地和财产同时进行。所以得出这个结论,重新分配土地和财产对征兵运动的成功开展功不可没,是再自然不过的。然而党内批评暗示该过程可能不像新华社描述的那样简单。
1706729639
1706729640 为了保卫家里的土地,穷苦的年轻农民纷纷参军。这样的楷模形象被四处传播,用来打动和鼓舞人们。虽然如此,光是这个形象还无法让农民打消心中的疑虑,从而离开刚分到的土地去参军。我们能在这里展示的数据还不允许我们得出结论:出于对新秩序的信奉,或者出于对地主报复的恐惧,农民自动响应了共产党的战斗号令。证据所显示的则恰恰相反,对报复的恐惧甚至是在农民接受土地前必须要克服的最初的阻碍,当地干部对分地后马上要求他们加入军队感到不舒服。所以土改的重要性必须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
1706729641
1706729642 重新分配财产提供了有形的物质利益,以此作为交换,共产党寻求并且无疑得到了“支持”。但是土改斗争还使得共产党建立起一种制度,将这一新生的阶级觉悟转化成打一场战争所需要的特定方面的支持。从这个意义说来,土地革命的重头戏是推翻现有的农村“精英”阶层。这个阶层是否真的是封建的,甚至它在某一村庄是否由地主组成,都不是问题所在。重要的是,带有很多目标的斗争运动破坏了统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这是创立新的村庄权力机构的必经之路。
1706729643
1706729644 新秩序建立后,作为“所有其他工作之母”的土改才算真正完成。参加多样化的控诉运动最积极的农民加入了共产党军队,组成了新的村领导班子。人们得到土地和财产后,纷纷加入农会和其他村组织。这个由农民自己组成的体制结构才是共产党可以依赖的:它可以负责征收粮食税,组织军事运输队,在征兵期间对不愿报名的农民施加社会压力。
1706729645
1706729646 现在让我们回答在本章导论中提出的主要问题,作为土改的结果,这些都是党在农村扎的“根”。只要条件允许,这些“根”真的能够保证粮食和人力的可靠供给,支持共产党与国民党做斗争。
1706729647
1706729648 进两步,退一步:巩固和矫正
1706729649
[ 上一页 ]  [ :1.70672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