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35714
步兵第二十二联队于21日从浑源出发……从平型关北侧地区,攻击当面之敌,支援第五师团。27日开始攻击,29日突破敌阵转为追击。第五师团方面,29日一齐开始攻击,但战斗难以进展。至30日拂晓,乘敌退却,各部队始进入大营镇平原。
1706735715
1706735716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司号员强勇跟随部队继续转战南北,类似平型关这种形式的伏击战,他还参加过好几次。
1706735717
1706735718
从此以后,这种经济实用的伏击战成为八路军在敌后作战的主要形式。在预设的地点、预设的时间,用优势兵力打击日军。这种战略战术,在当时我军各种配备相对远不及日军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1706735719
1706735720
杨永松在平型关战斗后,又参加了忻口会战,在这期间,有一项特殊的任务让他印象深刻。
1706735721
1706735722
据杨永松回忆,总部介绍《良友》画报社要将平型关大捷拍成电影,但是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地形,演员只能先通过一二百米的开阔地,然后在前方的水沟边上趴下去。但是因为没有敌情,也完全没有实际作战时的感觉,电影最后没有拍成。
1706735723
1706735724
伏击战与阻击战
1706735725
1706735726
伏击战: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式。
1706735727
1706735728
阻击战:防御战斗的一种。目的是阻止敌人的增援或逃跑,以保障主力歼灭敌人;或阻止敌人进攻,掩护主力展开或转移。
1706735729
1706735730
林彪受伤始末
1706735731
1706735732
平型关大捷以后,林彪又带领六八五团、六八六团在夏宝镇打了一场战斗。关于林彪,陈绍清老人的讲述中有这样一件事。他说:“我们活捉了鬼子,缴获了他们的军大衣和军帽。林彪带头穿上日军的军大衣,整个部队穿着军大衣,骑着日本马,沿着公路跑。”这样一支全副武装的部队,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支日本军队。阎锡山的部队看到了,以为是日军,失误之下,将林彪打伤了。
1706735733
1706735734
和抗战时期很多重大战役一样,由于缺少随军记者和器材,当年的摄影工作者只能用这种方式才能给历史留下一些尽可能真实的画面。虽然并不是第一时间拍摄的真实场景,但这些在事后由战斗亲历者参与拍摄的画面依然弥足珍贵。
1706735735
1706735736
电影和研究材料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这些亲历者的讲述,恐怕也只能让读者管窥其一罢了。那些血雨腥风的年月,永远留在了老人们青春的记忆中,将和他们一起百年。
1706735737
1706735738
1706735739
1706735740
1706735742
我的抗战: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 第五战区
1706735743
1706735744
亲历者
1706735745
1706735746
李宗岱——时任第三军团第四十军野战补充团二连连长
1706735747
1706735748
曹廷明——时为第五十九军三十八师战士
1706735749
1706735750
何宏钧——时任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文书
1706735751
1706735752
李兰亭——时为第五十九军三十八师机枪手
1706735753
1706735754
鲍鸿海——时为第二集团军二十七师战士
1706735755
1706735756
编导手记
1706735757
1706735758
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很难想象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等因素而被排斥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之外。但在抗战初期,川军的名声的确如此。
1706735759
1706735760
然而,就是这支“最糟糕的军队”,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几乎无役不从: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一四五师弹尽援绝,师长饶国华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3次长沙会战中川军是骨干兵团,全师4000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多人;豫中会战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在掩护友军时,司令部直属队与日军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
1706735761
1706735762
到抗战后期,曾经“最糟糕的部队”得到的评价是“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1706735763
[
上一页 ]
[ :1.7067357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