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36011e+09
1706736011 在战争面前,一切都只能是配角。比起将遗体交给山野的战友们而言,这些无字碑下的英雄们还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可以得到后人的瞻仰——虽然来过的后人们并不算太多,墓地里最常见的,还是那些日益衰老的老兵们。
1706736012
1706736013 这是我所做过的选题中最血腥最残酷的一个,不是因为我有此癖好,而是因为历史上的松山就是如此。那些残忍的近乎赤裸的影像,加上老兵们貌似平静的叙述,将原本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的血腥和绝望转嫁给了我们,让我们一旦知道,就再也无法忘记。我甚至开始怀疑,就在此时此刻,在我们太平无事、机械地、自足地生活着的同时,在世界上某一个仍然笼罩在硝烟中的角落,还在发生着什么?
1706736014
1706736015 两个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第一次相遇就要以死相拼——这就是战争。
1706736016
1706736017 看采访素材的时候,有段画面让我始终难忘:夕阳下,简陋的南方农舍前,一位老农打扮的老兵对着摄像机激动地说:“你们这些搞电视的,电视上的东西都是假的,知道什么是打仗吗?知道什么是枪林弹雨吗?那枪,真的就像林子一样;那子弹,真的就像下雨一样,那真的就跟下雨一样啊!”出于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礼貌,坐在一旁的老伴急忙插嘴“拍电视嘛,哪有那么容易。人家要是不拍,谁知道你们的事啊?”
1706736018
1706736019 最终,由于播出时长的限制,我还是没能将上述这段画面编进片子。28分30秒的时长,要讲的东西、想讲的人都太多太多了。也许就如同这场60多年前的战争一样,有些东西,注定无法留下痕迹。
1706736020
1706736021 二次入缅决战松山
1706736022
1706736023 1942年3月8日,日军攻占缅甸首都仰光,切断了滇缅公路南端运输。当时,滇缅公路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为了确保这条交通线的畅通,十万中国远征军正式入缅,联合英美军队共同抗日。但是,由于盟军之间的配合失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远征军在缅北战场便败局已定。
1706736024
1706736025 中国远征军
1706736026
1706736027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了支援英军在缅甸(当时为英国殖民地)抗击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706736028
1706736029 5月5日,由于日军已兵临怒江西岸,国民政府被迫炸毁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桥梁惠通桥,滞留缅北的中国远征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1942年夏季,除少数战士随英军退入印度外,大部分战士被迫走进野人山,准备从这里绕道回国。
1706736030
1706736031
1706736032
1706736033
1706736034 中国远征军
1706736035
1706736036 野人山,位于缅甸密支那以北,也被称作胡康河谷,是一片延绵数百里的原始森林,因曾有野人出没而得名。在这里,满山遍野都是藤蔓、茅草、荆棘,山大林密,瘴疠横行。远征军退入野人山后,仅仅过了10天就断粮了,再加上环境恶劣,许多战士都牺牲在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中。
1706736037
1706736038 据战后统计,在长达两个月的撤退中,有将近5万名远征军官兵,因饥渴疾病而永远留在了野人山,最后集结于印度和滇西的远征军部队,仅剩4万余人。在这4万名死里逃生的远征军官兵中,有一名笔名叫做穆旦的年轻诗人。几年后,亲身经历野人山撤退的他,写下了一首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1706736039
1706736040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1706736041
1706736042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1706736043
1706736044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1706736045
1706736046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1706736047
1706736048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1706736049
1706736050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1706736051
1706736052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1706736053
1706736054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1706736055
1706736056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1706736057
1706736058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1706736059
1706736060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 上一页 ]  [ :1.7067360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