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37245
1706737246
铁花乱飞,再打;
1706737247
1706737248
叮当,噢叮当,
1706737249
1706737250
钢热欲流,再打,
1706737251
1706737252
这是杀敌的钢刀,
1706737253
1706737254
叮当,多打几下!
1706737255
1706737256
你们在前线上杀,呼——嗞,我们在这里头打,
1706737257
1706737258
叮当,
1706737259
1706737260
绿的是筋
1706737261
1706737262
红的是汗,
1706737263
1706737264
叮当,噢,叮当,
1706737265
1706737266
杀敌的钢刀在炼!
1706737267
1706737268
——《打刀曲》
1706737269
1706737270
这首载于1933年《文艺月刊》的老舍短诗《打刀曲》充满了侠士精神的浪漫,颇具本土的“团练”色彩,着实豪迈有趣,但现代战争不是靠豪迈就能取胜的,“你们在前线上杀,我们在这里头打”也折射出中国武装力量装备的原始性。
1706737271
1706737272
与国民党军队拥有“三十二倍十五榴”这样的重武器相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事装备就显得捉襟见肘。重武器基本没有,轻武器的小部分来自改编初期国民政府配发,大部分则靠缴获。所以,当时革命队伍里的枪比较杂,有日本的枪,有汉阳造,还有中正式步枪,总之,各式各样的枪都有。即使这样,有枪的士兵也是少数,甚至许多排长都没有枪,而是以马刀、梭镖作为武器,而且即使有枪,也没有多少弹药,步兵一人只发3枚子弹。
1706737273
1706737274
对于这些情况,陈海峰是再熟悉不过了:“弹夹里面装的基本都是玉米秆,子弹只有5发10发8发,看着是两排,子弹好多,实际上没有几颗子弹。”
1706737275
1706737276
电影《董存瑞》中有这样一幕,充分说明了当时的艰苦情况:
1706737277
1706737278
董存瑞:为什么光发我们两盘,你们可全都装得鼓鼓囊囊的,就十发子弹,让我们打什么仗?
1706737279
1706737280
老战士:全掏下来,给他们俩看看。
1706737281
1706737282
老兵们掏出自己的弹夹,露出弹夹里装的玉米秆,新战士们这才恍然大悟。
1706737283
1706737284
由于枪支弹药紧缺,战士们就想方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15岁的小战士郭宗凯就一直梦想着从敌人那儿夺取一支三八大盖儿。
1706737285
1706737286
八路军武器装备情况
1706737287
1706737288
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武器装备缺乏和落后的状态始终没有得到改善。但据统计,抗战八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子弹消耗4000万发,手榴弹800万枚,按杀伤52万日军和同样的伪军计算,平均每毙伤一敌,约消耗子弹30发,手榴弹7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毙伤一敌就需要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每毙伤一敌平均耗子弹5000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武器使用上的高效率,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1706737289
1706737290
1940年6月的一天上午,趴在草丛中的郭宗凯有点紧张,根据他们得到的情报,大约30个汉奸、十多个日军,将带着一挺机枪、一个掷弹筒,乘坐一辆汽车途经他们埋伏的地点——乌马营。
1706737291
1706737292
三八大盖
1706737293
1706737294
也称三八式步枪,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所以中国人喜欢叫它“三八大盖儿”。这种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而且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热现象,是许多八路军战士最为喜爱的步枪。
[
上一页 ]
[ :1.7067372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