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44367
尽管他们到英国去是为了影响那个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可他们是志愿前往,而非公选或公派。他们是出于内在的冲动,或受到感召而前往英国的。只有少数人在教育背景和气质上适合充当这种民间大使的职务。既然他们要帮助一个自己所不了解的国家,就得有了不起的善心。但常见教会号召活动却往往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比英国人更聪明善良,也许还要更幸运。这种臆想的优越感,特别是再加上种族差异的观点,自会玷污他们与英国人的关系。有些人的出身在美国并没有被看得很高,也不是典型的美国人,可是他们却表现得好像很了不起、很不一般。
1706744368
1706744369
在他们所定居的英国社区里,日常生活这架机器让这些传教士和本地居民远远隔离。美国天主教传教士虽然个人生活简朴,但教会一直遵循着“自给自足”这条表面上的原则,手段则是投资不动产甚至工商业。随着财源滚滚,自给自足的目标往往能够实现。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天主教会竟和最大的地主归为一类,教会的建筑也远远超出寻常。于是,在英国,我们假想的天主教徒们就会把英国最好的大宅和最值钱的产业都占为己有。如果英国政府想要均贫富,大概肯定就会与天主教会发生冲突。
1706744370
1706744371
为了复制美国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和中国贫穷生活条件的对比,大部分在英国的美国传教士的生活都要比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高一些,他们不仅有轿车、冰箱和风扇,还有私人飞机、游艇、游泳池,他们的钱来自美国,但他们奢华的生活方式让他们饱受普通英国人的批评。
1706744372
1706744373
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美国传教士在承平时期会对英美关系造成损害,因为他们在全英国只有几百名,多数英国人不会感到他们的存在。许多美国人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当地人。他们非常勤奋,也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尽管如此,如果教会办的那些服务性设施——学校和医院是企业化经营的,或像在中国那样是半企业化的、通常是当地一般中国人无力问津的,那么,英国人里的有识之士必定不会把教会工作当成一回事。从某些传教士的高生活水平来看,有些人会断定,他们的一切传教勾当都不过是牟利的骗局,于是,传教士们不仅难以传播谦逊克己的基督教信仰,反而会把所有美国人都打入另册。
1706744374
1706744375
也许,这些传教士所做的最有害于美国的事情,倒是由他们吸引到身边来的本地人做的。毫无疑问,这些美国人会诚心诚意、随时随地地传福音。但如果有些贫穷的英国人以为,他们假装信教就可以从中得到好处,那么,美国人身边就也会充斥着一群“面包果酱基督徒”,一如中国的“饭桶基督徒”。在这个假想的英国,如果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时髦,一如近年来在中国那样,那么,教会学校和教堂就会挤满英国的富豪之家,包括那些无可救药的、顽固保守的托利派残渣余孽,他们都是些贵族地主、腐败政客、发战争财的以及其他为本国人所不齿的家伙。由于这些人过于引人注目,尽管他们为数很少,也会很快就被许多英国人认为那就是美国式的英国人。如果美国要干涉英国的内政——如支持日益不得人心的政府——那么,传教士及其徒子徒孙的共识就会加快反美思潮的发展。
1706744376
1706744377
最后要说明,如果认为单靠教会的努力,便可改变英国的政治、经济、天性,就可以说服英国人放弃社会主义实验、恢复自由放任等,未免过于天真了。我们的对英政策绝不应该建立在如此天真的臆想上。
1706744378
1706744379
但这一切恰就是我们曾在中国所想、所做的事情。多少年来,许多美国人一直以为,仅仅几千名传教士和受他们影响的中国人正在改变着一个庞大、古老、封建的社会,使之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美式的民主国家。多少年来,我们的国策就建立在这么一种思想基础上。这种思想认为,就美国方面来说,用不着采取更多的积极步骤,变革就会发生。现在看来,我们的努力全是不足的,而采取更积极措施的时机已经丧失了。
1706744380
1706744381
教会出版机构也有责任。他们是为教会说话的,但其实际影响与名分并不相符。除了自欺倾向,这种状况可能也是一种人类愿望的牺牲品,即靠自我吹嘘来自我激励。他们的工作是为教会募集捐款,其中很多人必定以为,只要动机是好的,就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事实地瞎吹了。但我以为,更大的责任应由全体美国人或者大部分美国人来承担。这里说的大多数是指那样一些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中国人是无关紧要的东方人,只要随便一个美国人前来领导,他们就会成群地跟上来。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并未被传教士蒙蔽,是我们蒙蔽了自己,因为传教士所说的与我们所想的太吻合了。
1706744382
1706744383
1942年2月,就在我离开成都前往重庆之前,我应邀出席了两次晚茶会。
1706744384
1706744385
在有一定规模的教会社区里,一般至少有一个成员会承受这样一句奉承话:“您怎么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个传教士。”这种奉承的分量简直像被封为骑士,由英皇用剑抚身一样。在成都,将这种传统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是一位女士。她丈夫由于在金钱上和她发生误会,就连同他所属的教会一起抛弃了她。在此之后,她做起了旅店生意。她有很大的魄力,甚至曾被指控经营不正当场所,被拖上了中国法庭。当我和教职员们一起造访她家时,我们喝的是川橘白兰地甜鸡尾酒。她是白种人,发色黝黑,肤色偏暗,俨然一个半老徐娘。她在客厅里转来转去,逐个应酬客人。她用一架银白色的手风琴奏出了爵士乐曲。她修剪过的手指甲和修饰过的牙齿像手风琴上的金属键一样闪闪发亮。过了一会儿,她又用留声机奏出了伦巴舞曲,于是大家和着乐曲跳起舞来。和青年男子一起跳舞时女主人总喜欢她领舞。她是个决心很大的女人,跳起这种舞来总是咄咄逼人地不断向前,好像非给她一拳头才能让她后退。她的谈吐有时也会使舞伴退避三舍。
1706744386
1706744387
“战前我们在下江居住,很难和其他教会的任何人接触,”她谄媚地在我耳边嘀咕说,“我们最好的朋友全是美孚油行的。”
1706744388
1706744389
另一场聚会也是舞会,招待对象是美国空军志愿人员,即陈纳德的“飞虎队”。“飞虎队”成员的薪金高出中国士兵平均薪饷的1000倍。那天晚上,大家过得很愉快。这一方面是因为精品陈年苏格兰威士忌,这是我离开香港后头一次见到的,这些酒是“飞虎队”员从仰光带回来的,他们在楼上痛饮了一番;另一方面,男女主人在校园里称得上最善良、最厚道的人了。
1706744390
1706744391
那天晚上,女主人给我讲了一段她自己的故事,这让我觉得她真是善于敞开心扉。她是个业余画家,在成都附近旅行时总要带着画具,好把四川的自然景色画下来。那雾色迷蒙的天空、红色的土地、修长而又暗绿的竹子、冬末开满黄色油菜花或芝麻花的原野尤其值得一画。有个中国基督徒妇女在郊外旅行,给她写了一封英文信,要她务必前往同游。在信尾“又及”之后拼错了几个字,闹了个大笑话。她要写的本意是:
1706744392
1706744393
“又及,别忘了多带几只盘子(plates),到处有葡萄(grape)可摘。”
1706744394
1706744395
结果却写成了:
1706744396
1706744397
“又及,别忘了多带几条裤子(pants),到处有强奸(rape)!”
1706744398
1706744399
将近夜半,兴高采烈的舞会突然被两位不速之客干扰。他们是重庆史迪威将军总部的陆军军官,要在这儿住下来,以便在教会医院镶牙。从重庆到成都一般需要两天时间,可他们的吉普当天清晨才出发。
1706744400
1706744401
“你们时间抓得真紧啊,路上没碰坏什么吧?”
1706744402
1706744403
“两三条狗,”两人中军衔较高的一位高高兴兴地笑着说,“还有两个中国佬。当然,他们不算数,哼!”
1706744404
1706744405
也许,牧师之中也有人感到良心不安,只是出于礼貌才没形之于色。可不管怎么说,在鸡叫三声之前,他们全都是哈哈大笑。
1706744406
1706744407
1706744408
1706744409
1706744411
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 第二章丨共鸣箱
1706744412
1706744413
到2月初,继香港和马尼拉之后,新加坡也沦陷了。这时国统区的人们对英国和美国的表现既吃惊又失望,甚至在成都教会学校的校园中,平素谦恭有礼的华人基督徒也流露出了这种情绪。英国人在19世纪实行了明目张胆的帝国主义政策,引发了中国人的不信任感,到如今中国人还看不起英国人也是理所应当。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反感则近乎友人之间的埋怨。几年以来,绝大多数开明、有头脑的中国人都认为,美国人参加对日作战将有助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国民党控制下的报刊也鼓励这种希冀,目的是转移对国民党失败的注意力。美国宣传机构为了冲淡中国人在美国对日贸易上的中立态度所造成的影响,也不断保证将来会援助中国,这更加助长了这种希望。1941年日美谈判期间,罗斯福许诺向中国提供美国当时最大的飞机——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国民党大肆宣传了这条消息。所有这一切都使中国人现在更加失望,因为原来以为美国有奇迹般的力量,可现在看起来美国也不是无敌的。而且,很明显美国答应的援助并没有很快到达中国。许多中国人缺乏现代知识,他们以为“空中堡垒”是一种用锚链拴住、悬浮在空中的碉堡。但在受日机轰炸威胁的重庆上空,他们始终没有看到这种碉堡的出现,所以更加深了不满情绪。
1706744414
1706744415
在由成都前往重庆的长途汽车上,我第一次充分领教了中国人的这种怨毒。我的座位附近有两个国民党空军军官,这种人向来骄横,特别是在那几年,由于国民党的飞机太少,所以很少让这些宝贵的飞机冒险参加战斗,这越发助长了他们的骄横之气。两人似乎是在跑买卖,因为他们带着几箱子女士衣物,这些衣物是上海制造的,上面贴有日本人的印花。他们喋喋不休地对其他旅客大谈对美国的看法:
1706744416
[
上一页 ]
[ :1.7067443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