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48478e+09
1706748478
1706748479 [12]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
1706748480
1706748481 [13] 中国政府和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5月31日签定的九一八事变的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非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1706748482
1706748483 [14] 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1706748484
1706748485 [15] 1935年6月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何应钦提出备忘录(日文为“觉书”),限三日答复。何应钦经与日方秘密会商后,于7月6日正式复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对“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接受日方要求。何梅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
1706748486
1706748487 [16] 又称《察哈尔协定》,它是察哈尔省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于1935年6月27日在北平签订的。
1706748488
1706748489 [17]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系:广西的新桂系和广东的陈济棠粤系,利用抗日运动之名义,反抗国民政府中央首领蒋介石的政治事件。该政治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1706748490
1706748491 [18] 侵占我国的内蒙古,是日本侵略者“满蒙计划”的一部分。日本自1933年侵占热河和冀东之后就计划建立一个类似伪满洲国的“蒙古国”。
1706748492
1706748493
1706748494
1706748495
1706748496 抗日战争的细节 [:1706747158]
1706748497 抗日战争的细节 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1706748498
1706748499 抗日战争的细节 [:1706747159]
1706748500
1706748501 七七事变
1706748502
1706748503 1937年是中华民国26年,日本帝国昭和十二年。
1706748504
1706748505 先看一下这一年日本的预计军费开支,有多少呢?接近内阁财政预算的50%!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每一分钱,有一半是用于军队的。不讲什么大道理,什么叫军国主义?这就是了。而且,日本军工产值,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当时日本的工业总产值约60亿美元)。
1706748506
1706748507 再说南京这边,年初的时候,国民党开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时局,蒋介石发表了份声明,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值得做个截图:“(对日本)如果让步超出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在会前,蒋介石叫华北五省领导人都必须出席会议,山西的阎锡山、绥远的傅作义、山东的韩复榘都没意见,但主政平津冀察的宋哲元不来。
1706748508
1706748509 有人说,宋之所以不来,是因为日本人阻挠。
1706748510
1706748511 问题是:如果他真想去,日本人阻挠得住吗?去抱大腿?或学河本大作?即使是学河本,一向标榜自己不做汉奸的宋哲元敢不敢坐上南下的火车?
1706748512
1706748513 但南京态度强硬,宋哲元只好派副手去。就这样,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山东沂水人)到南京出席了会议,秦跟宋比,是个靠谱的人,这点后面还会说到。
1706748514
1706748515 东京也没闲着,乱哄哄中又一届内阁成立,前陆军大臣林铣十郎接替广田弘毅成为新首相。
1706748516
1706748517 对干首相这件事,最初是轮不着林的。1937年初,广田内阁因对中国诱降失败而垮台,前内阁首相、帝国最后的元老西园寺公望又哆嗦着站出来推荐人选了。日本共有九位明治元老:黑田清隆、西乡从道、井上馨、大山岩、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桂太郎、西园寺公望。他是最后健在的一位,大正时代和昭和时代前期的首相,基本上都是他推荐,然后由天皇确认的。
1706748518
1706748519 开始时,西园寺推荐了在当年的“三月事件”中没当上首相的宇垣一成,天皇也下诏了,叫宇垣组阁,但陆军一致反对,因为当年宇垣做陆军大臣时裁掉好几个师团,而且军部的少壮派们也不认为这位上岁数的大爷会干出什么名堂。他们反对宇垣组阁,但用不着舞枪弄棒,只要不推荐陆军大臣人选就OK了。就这样,老资历的林铣十郎被召到前台。
1706748520
1706748521 广田干首相时,中日间的政府谈判一直进行着。由于其间日本和苏联在中国东北的边界小冲突不断,前者有点慌,为了在跟苏联的对抗中占优势,就特别希望中国马上屈服,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对日本来说也不例外):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有点像冬至后的天儿,一天比一天冷。绥远事件后,南京终止了跟日本的政府间谈判;而西安事变后,又跟中共联手抗日了。
1706748522
1706748523 所以林铣十郎一上台就嚷嚷着调整对华政策,提出“平等外交”(他也知道以前不平等),开始跟中国玩软的。按惯例,新内阁也开出了“中日悬案”条目:取缔排日反日运动、招聘日籍顾问、开辟上海至福冈的航线、减低关税……但有一条他没提,那就是华北自治问题。这有点破天荒。
1706748524
1706748525 林的新政策背后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河本大作的老乡,已经当到陆军省军务局局长的矶谷廉介。
1706748526
1706748527 矶谷这小子长得圆圆乎乎的,脑袋上没那么多刺儿,作为日本军中真正的“中国通”,他在对华问题上极为清醒。在陆军省上班前,他担任驻华武官,一直忙活着中日和解的问题。这并不是说他亲华,只是跟同事谋略不同而已。当时,日本军部甚至很多“中国通”只在意中国北方的局势,对南方发生的事没什么兴趣,而矶谷和佐佐木到一是最先把目光转向南方的人,而前者比后者更有脑子。早年的时候,他就在广东当武官,亲眼目睹国民革命军北伐,认为来自南方的新军人具有极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国家观念开始变得浓厚,跟以前的北洋军阀不一样,对此日本军部应该醒醒了,蒋某人跟中国旧军阀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必须调整对华政策,一味蛮干(分离华北)的话,最后只会结出个苦果子!
[ 上一页 ]  [ :1.7067484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