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49111
李致远听完后,跳起来说:打!
1706749112
1706749113
日军主力都在北平一带,天津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只有3个大队外加5个直属小队。
1706749114
1706749115
李文田分兵三路,一路在手枪团团长祁光远指挥下进攻海光寺;一路在保安队长宁殿武指挥下进攻东火车站;一路在独立第26旅旅长李致远指挥下进攻天津总站和东局子飞机场。
1706749116
1706749117
三路人马同时行动,日军有点傻。
1706749118
1706749119
天津总站很快拿下来了,一个小队的日军被围歼。但海光寺那边由于日军工事坚固,迟迟攻不下来。东火车站攻下来后,保安队长宁殿武火速带人支援海光寺。
1706749120
1706749121
八年抗战中,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保安队的身影,虽不是正规部队,武器装备有限,但他们在抗击日军方面同样付出了极大牺牲。
1706749122
1706749123
最悲壮的场面出现在东局子机场。
1706749124
1706749125
这里停着四十多架日军飞机,在李致远带领下,中国士兵摸到机场大门,解决了哨兵后直扑机场。
1706749126
1706749127
日本飞行员睡在飞机下的帐篷里。
1706749128
1706749129
发现中国士兵后,慌忙爬起身往飞机里钻,中国士兵扑过来时,已有二十多架飞机发动了,其他十多架飞机没来得及起飞,被中国士兵泼上汽油,点着了。
1706749130
1706749131
那二十来架即将起飞的飞机怎么办?
1706749132
1706749133
中国士兵朝飞机扫射,有的干脆举着大刀,对机身一阵猛砍,有的年轻士兵情急之下抓住机身,不叫飞机起飞,最终被带到空中……
1706749134
1706749135
中国人急了!
1706749136
1706749137
海光寺、东局子枪声连成一片。但海光寺还是没攻下来。保安队基本上打光了。
1706749138
1706749139
天亮后,从廊坊回援天津的日军率先赶到,在北平的第20师团3个大队也回来了,山海关那边的军列也开动了,没被烧毁的飞机开始进行轰炸。
1706749140
1706749141
中国军队由攻转守,1937年7月30日,天津陷落。
1706749142
1706749143
平津沦陷的时候,宋哲元去了哪里?
1706749144
1706749145
当初蒋介石叫他回保定备战,他不听,硬回北平,梦想能和日本人就地解决问题。南苑陷落后,他终于决定走了,不光决定自己走,而且还决定带走卫戍北平的第37师。
1706749146
1706749147
南苑一失,宋哲元就找人开会,把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长等帽子给了张自忠,把赵登禹的一个旅和张自忠的一个旅留下来负责北平的治安,自己把第37师带走。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哲元带军队撤出北平时,通知了松井太久郎。
1706749148
1706749149
这位老兄最后一刻仍对日本人抱有幻想:你们不是要第37师离开北平吗?好,我现在带走了,尽管时间上晚了点,你们还打吗?
1706749150
1706749151
冯治安和秦德纯跟着他去了保定。
1706749152
1706749153
在北平一连串事件中,秦德纯的临场反应,从态度到谋略,把宋哲元远远地甩在后面。跟宋离开前,他曾向南京发电报,建议中央军不必把兵力只压在平汉线,最好由津浦路北上,直插冀东,逼迫到长城一线。同时,令绥远傅作义第35军进攻察哈尔北部的日军。秦反对节节抵抗,认为那样抵抗越久,自我消耗就越大,不如把兵力压过来,在华北跟日军决战。而且,鉴于日军飞机的威力,他还向蒋介石建议,把中国空军的精锐飞调保定。此外,秦还电告绥远以东的第13军军长汤恩伯,希望他向察哈尔进军,牵制日本人。
1706749154
1706749155
不论秦的思路对不对,实施起来效果如何,但至少他动脑子了,不像宋哲元,从北平跑出来后还是不知道这一切到底为什么。说到秦德纯,这是那个跟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土协定》的秦德纯么?还真是。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把人一棍子打死,又有多少人认为:签订这种协定的人,不是亲日派,就干脆是汉奸呢?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如果历史有那么简单就好了。
1706749156
1706749157
张自忠果然接过了宋哲元的所有职务。有人说,这是老宋临危授命,也有人说,看,张自忠果然夺权了。这个张自忠,还是跟日本人过从甚密啊,当年被邀请去日本访问,是不是跟那边秘密达成啥协议了?关于宋、张、日之间,也许有着太多暗面,现在再去捋这里的恩怨,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唯一有意义的是,北平沦陷后,彷徨中的张自忠,又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顶着汉奸的骂名,辗转回到南京。很有意思的是,当时媒体对宋哲元反而没那么多指责。
1706749158
1706749159
后来,很多人说张自忠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因为他“本是清白人”。这个判断很难下。局势是复杂的,汉奸与英雄之间,有时候也就几厘米的距离,没人可以保证:在那个年代的平津泥潭里,张百分之百地清白。这里的“不清白”,不仅有职务过失,也有人性的复杂。
1706749160
[
上一页 ]
[ :1.7067491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