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50895
松井又亲自给多田发了一封电报,他不像长勇那样不耐烦,而是多解释了几句:从包括第10军突破制令线在内的情势看,向南京进军是当前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迫使中国投降,一举解决中日问题,否则中国人将获得喘息的机会,从而恢复并加强战斗意志。
1706750896
1706750897
在华东前线的日军蠢蠢欲动时,东京设立了大本营(11月20日),直接指挥华北和华东的作战。大本营是战争期间日本最高指挥机构,天皇本人亲临。日本第一次设立大本营,是在日清甲午海战时;日俄战争爆发后再次设立大本营,现在是第三次。
1706750898
1706750899
虽然多田的态度很坚决,但由于柳川军团突击后加快了中国军队的溃败,所以陆军参谋本部的大多数人都开始倾向于攻略南京。在11月24日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上,总算出面的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当着昭和天皇的面,说进攻南京势在必行。
1706750900
1706750901
天皇点了头。
1706750902
1706750903
制令线就这样被废除了。
1706750904
1706750905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像一个个前例一样,追认了前方部队的擅自行动,南京战至此拉开序幕!
1706750906
1706750907
1937年12月1日,大本营发布了这样的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辖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在海军第3舰队的配合下,攻占中国首都南京。
1706750908
1706750909
这个命令是多田骏亲自从东京带到华东的。多田不是反对进攻南京么?的确。所以,大本营会议后,受载仁的委托,下村定奉命做多田的工作。下村连续说了4天话,到11月28日,多田才松口:事已至此,我同意吧。
1706750910
1706750911
为了表示高姿态,多田亲自飞到前线传达命令。
1706750912
1706750913
松井拿到命令后“很欣慰”(松井自己在日记里写的)。但紧接着来的第二个命令,就叫他有点茫然了。这个命令就是叫他把兼任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位子让出来,由昭和天皇的叔叔朝香宫鸠彦亲王接任。松井虽然老,但并不糊涂,虽然他名义上是华中方面军司令官,辖着柳川第10军和朝香宫的上海派遣军,但实际上多少有点被架空的意思。显然,东京对他在上海的表现并不满意。老鬼子一着急,肺病又犯了。所以在推进到苏州后,松井的司令部就没再向前推进,他本人最终留在了苏州。
1706750914
1706750915
实际上,参谋长塚田攻成为南京攻略计划的具体拟订者(在武藤章、公平匡武和长勇的帮助下)。
1706750916
1706750917
这个计划就是:上海派遣军负责正面追击,在追击中派出一部抢先渡至江北,堵截中国军队北撤之路;第10军迂回向南京攻击,途中分兵芜湖,切断中国军队沿江向西之路。
1706750918
1706750919
南京攻略一开始,除了伊东政喜第101师团主力留守上海外,日军其他8个师团和2个支队全部涌向南京方向。
1706750920
1706750921
第一个需要提到的,不是那两路直接围攻南京的日军,而是一支在外围迂回的部队:久留米第18师团。很多人认为这个师团参加了南京战和随后的大屠杀,其实没有。
1706750922
1706750923
柳川第10军突破制令线后,合击了浙江长兴(京杭公路在此分岔,一条向北经江苏宜兴到溧阳;另一条向西,经浙江泗安,过安徽广德、宣城、芜湖,最后到南京)。第114师团沿太湖南岸,经宜兴、溧阳一线攻向南京;第6师团、第18师团和国崎支队走的是长兴、泗安、广德一线。计划攻占广德后,第6师团、国崎支队走郎溪一线。在郎溪再次分兵,国崎支队直趋当涂,渡江去切中国南京守军北退之路,第6师团则继续向南京追击。第18师团则从广德,经宣城,围芜湖。芜湖是南京西的重要卡子,拿下这里就意味着从西面切断了南京守军的退路。从这个角度说,第18师团的任务是关闭“地狱之门”。
1706750924
1706750925
也就是在广德一线,第18师团遇到一路辗转而来、在大冬天还穿着草鞋的川军。
1706750926
1706750927
七七事变后,刘湘在南京开全国高级将领会议时,甩下话:一旦全面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壮丁500万”。当时把很多人震了。进行全面抗战,对一些地方派阀来说,可在南京伸出的手腕下喘口气。但别忘了,是剑就双刃,对蒋介石来说,这也是一个收服各省实力派的大好时机。
1706750928
1706750929
其实川系比桂系还难整治。
1706750930
1706750931
别的先不说,就光说地广人杂、派系林立这一点,就能把打四川主意的人搞晕。也有人说了,正好可以利用派系林立搞各个击破啊,蒋委员长最擅长的不就是搞分化吗?没错。但问题是,川阀现在是乱到能让你一看就有打退堂鼓的想法的地步。
1706750932
1706750933
川阀之乱跟最早搞防区制有关。所谓防区制,就是各处川军按驻防区划拿地方税款,或者这样说,地方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都是独立的,这导致川阀们为了争地盘一战再战,从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到1933年,川阀混战近500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川阀各将领还按毕业的地方划分敌友,从保定军校出来的,跟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出来的,会各不相让,打了多少年,最后刘湘才胜出。
1706750934
1706750935
南京会议后,刘湘率军出川(11月22日第3次到南京开会,后因病到武汉治疗,1938年初去世,其死也成为一个谜团,后面我们会说到),被任命为第7战区(江苏太湖以西、浙北和皖南)司令长官。虽然他甩下出兵的话,但最后还是向蒋介石要条件:军队可以出,但中央政府得拨给川军500万元作为军费。刘的想法是:川军出川,军费自然由中央拨。中央拨没问题,但500万元这个数字有点过了。
1706750936
1706750937
无论如何,川军(不包括从贵州出发的杨森第20军等部队)出川了,被编为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兼,副总司令唐式遵,辖第21军、第23军)和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辖第41军、第45军)。第22集团军经陕西开赴山西,第23集团军在成都誓师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辗转开赴华东。
1706750938
1706750939
此时,杨森第20军已先一步从贵州出西南,在淞沪,为川军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1706750940
1706750941
第23集团军主力在11月下旬抵达华东,一部守长兴,但很快失守,另一部所守的广德就成了众人关注的地方。
1706750942
1706750943
广德,咽喉也。
1706750944
[
上一页 ]
[ :1.7067508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