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54549
1706754550
4挺机枪封锁了区域。
1706754551
1706754552
寺冈的脑袋缠着绷带。在打东关时,一发子弹从他耳际擦过。
1706754553
1706754554
他亲手斩杀了两名战俘,其中一名战俘的头滚到鲁庆福脚下。其余27名战俘列为两排。刺杀开始。
1706754555
1706754556
中国战俘不是被捆在树上,所以刺刀捅进肚子时,由于力量不够,难以一下子致命。有几名中国士兵倒在地上来回打滚儿,被日军残忍地补着刺刀。用力最狠的,就是那个胖子土屋。刺杀到第二排时,几名士兵用胸膛顶住日军的刺刀,同时往前冲,日军被顶得后退。
1706754557
1706754558
这是川军在齐鲁大地上最悲壮的一幕。
1706754559
1706754560
这29个人里面,有一个幸运者,他就是鲁庆福少校。
1706754561
1706754562
当时他中了好几刺刀,躺在地上,日军以为他死去了。到了半夜,附近的老乡为战士们收尸,发现鲁庆福还有鼻息,便悄悄把他背到村子里,经过精心的医护,最终神奇地伤愈。两个多月后,在老乡的护送下,少校回到了武汉,重新成为抗战大军中的一员。
1706754563
1706754564
抗日战争的细节2(空间换时间: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8年) [
:1706752908]
1706754565
想撤就先拿头来见我
1706754566
1706754567
碾过血肉滕县,矶谷廉介第10师团濑谷支队顺着津浦线南下,于1938年3月18日深夜攻陷临城,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南下,主力则沿津浦线台枣铁路支线攻占位于滕县和临沂之间且更靠南的枣庄,随即又陷落了鲁南重镇峄县(台儿庄所在县)。
1706754568
1706754569
此时最紧张的未必是徐州的李宗仁,而有可能是武汉的刘斐。
1706754570
1706754571
面对日军在鲁南的攻势,已升任军令部作战厅厅长的刘斐,必须在最短时间里拿出自己的判断和计划,然后经军令部长徐永昌签字呈献蒋介石。
1706754572
1706754573
刘斐深得蒋介石信赖,其作战计划在蒋那里往往“一稿过”。抗战期间,在正面战场,刘斐的作用实际上要大过何应钦、白崇禧。当然,这不是降低何、白乃至于陈诚等人的作用,而只是说刘斐这个中枢位置太重要了。
1706754574
1706754575
矶谷、板垣两师团在山东的南下和荻洲师团在安徽的北上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例行的战役扫尾,还是想发动一个新的大会战?无论东京怎么想的,地图上的实际情况是:南北两个箭头,都在向徐州方向撞去。
1706754576
1706754577
在鲁南战场,面对两股日军的夹击,中国军队是主动跳到外线,还是继续在内线作战?刘斐倾向于后者。前面说过,内线作战有利有弊,弊端是容易被敌人合围,好处是部队可以在内部穿插调动,对外围敌人各个击破。进行内线作战有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掌握强大的预备队,以便随时机动使用。
1706754578
1706754579
蒋介石同意刘斐的观点,叫他立即到第5战区走一遭,根据这个思路协助李宗仁拟定作战计划。
1706754580
1706754581
从3月中旬起,中国军队调动频繁,源源不断地向第5战区转进。刘斐赶到徐州时,滕县已经失守,汤恩伯和孙连仲的部队刚刚开过来。
1706754582
1706754583
经上一年的南口大战,汤恩伯确实声名日隆,当时最著名的《大公报》发回多篇战地报道,一时间使汤成为蒋介石嫡系中央军中名气最大的将领,此时已升任为第20军团长,统辖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黄埔军校1期,安徽萧县人)第85军,分别辖郑洞国第2师、张耀明(黄埔军校1期,陕西临潼人)第25师、陈大庆(黄埔军校1期,江西崇义人)第4师、张雪中(黄埔军校1期,江西乐平人)第89师,以及临时拨调的张轸(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河南罗山人)第110师和一个独立的德式重炮营。
1706754584
1706754585
在这里需要说一下,汤恩伯的起家部队是第13军,这个军所辖的两个师,一个是第4师,一个是第89师。但在汤升任第20军团长后,军委会给了他一个“第85军”的番号,汤恩伯没把这个番号给新部队,而是给了第13军的部队。而第13军这个番号呢,后来给了张轸的部队,而老汤自己还兼任着第13军军长,所谓“新部队老番号,老部队新番号”,这被认为是老汤扩充自己军力的一个隐秘做法。当时,汤军团士兵(不包括张轸的部队)的左臂章上,都写有一个“伯”字,用以区别其他部队。
1706754586
1706754587
在河南休整了几个月,此时整个部队战力更加强劲。在王耀武第74军还没冒出来之前,在第18军和第5军没有更多战绩的时候,在胡宗南第1军名大于实的情况下,汤恩伯的部队实际上是中央军的首席。至少抗战前两年日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汤恩伯本来就心高气傲,性格里又有执拗的东西,用后来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的话说,汤恩伯的眼睛长在头顶上,谁都不放在眼里,地方军和杂牌军的将领见了汤恩伯都噤若寒蝉,怕得要死。
1706754588
1706754589
早在1936年,汤恩伯就主动向蒋介石请命把部队开往绥远前线,去协助傅作义,当时他的表态让蒋介石很动容,原话是:“凡是人家所不敢打的难仗,都交给我打;凡是人家所不敢去的危险地方,都让我去。”面对这样的表态,很难说蒋介石不对汤恩伯青眼相加。于是汤的部队成为当时唯一一支到塞北布防的中央军。在当年秋冬之季傅作义打百灵庙之役时,汤恩伯率军策应出击。
1706754590
1706754591
“七七事变”后的第一次中日大战南口之役,汤恩伯的部队率先与敌接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在发给部下王仲廉的电报中,老汤说:“南口阵地,即为吾侪光荣之归宿。我死则国生,我贪生则国死。”又说,“我们是中央军,假如士兵和下级官兵有畏缩不前的,由各直属长官把他们就地枪决。如有营、团以上的长官怕死,我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你们,你们自己拿头来见我好了。”
1706754592
1706754593
开往鲁南战场前,老汤在许昌驻地宴请部队战地服务团的文艺青年们,希望团员们多对他的部队进行宣传和报道。谈到南口之役时,汤恩伯说:“南口作战中,有两件事叫我最伤脑筋,一是无论我的指挥部在哪儿,都有汉奸放信号给日军炮兵和轰战机;二是部下任意枪杀日军战俘,始终没能给我交上一个活的!”
1706754594
1706754595
宴席间,服务团的一名教员或是奉承或是无意地说:“都讲湖南出军事长才,我看浙江也是名将辈出啊。”
1706754596
1706754597
教员提了陈诚、胡宗南等人的名字。
1706754598
[
上一页 ]
[ :1.7067545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