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57498e+09
1706757498
1706757499 只说师长刘任。开战后,他怯于到前线,而把指挥重任交给副师长刘建常。后者虽有勇气,但也没作战经验,以前在军校做战术教官,到前线后在敌情不明、谍报人员未归且没跟友军凌压西取得联系的情况下,贸然下令进攻。
1706757500
1706757501 这个师有个炮兵团,但进攻时,却没给这个团下达任何作战任务。
1706757502
1706757503 进攻日军的两个团,在没打下阵地的情况下,被侧翼日军炮火拦截,前进不行,后退不得,最终几乎全部阵亡。再战时,刘建常带部队占领连绵的四座石山,但却把指挥所置于一座石山的山脚下,既不能展望敌情,又不能窥视前线。布置兵力时,派重兵在山巅,而两山相连的“马鞍部”没怎么放人。
1706757504
1706757505 这一问题被一名团长发现,认为山上都是乱石,不能构筑战壕,士兵拥挤其上,容易成为日机的目标。但团长的建议没引起刘副师长的一点重视。
1706757506
1706757507 在这种情势下,两天后,第188师防线被日军中路突破。
1706757508
1706757509 此时第189师再扼守大洋庙意义不大,凌压西奉命后退至浠水,走前将擅自溃逃的黄姓团长就地枪决。他终于可以不再面对日本人了。
1706757510
1706757511 看完战斗详报后,白崇禧愣了一会儿,随即下令把第188师的士兵补充到第189师,凌压西受到赞赏和嘉奖。
1706757512
1706757513 黄梅陷落是在8月3日夜,到9月6日广济县政府所在地梅川镇被日军占领,其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两地之间其实只有30公里。第6师团之所以在攻下黄梅后停滞了一个多月,除了中国军队阻击顽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稻叶四郎采取了“尺蠖战法”。
1706757514
1706757515 什么是“尺蠖战法”?
1706757516
1706757517 尺蠖当然是一种虫子了,特点是行动起来一屈一躬,也就是有张有弛,具体来说,就是激战一周后,休息10天,以此循环往复,按部就班地向武汉推进。这个战法得到了冈村宁次的激赏。但第6师团停滞于黄广大道的时间仍然长了,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第6师团兵力明显不足了。
1706757518
1706757519 这时候,稻叶四郎几乎需要拿出一半的兵力维护从安庆经潜山到宿松再到黄梅的200公里补给线。日军一贯重视补给工作,但稻叶也不想把如此重兵都放在补给线上,所以电报冈村宁次,希望在九江附近尽快建立一个兵站枢纽。
1706757520
1706757521 攻陷黄梅后,第6师团长稻叶四郎和大小参谋都在等待第11军司令部的贺电和嘉奖。但一等二等也没等到一句话。稻叶的作战主任参谋长秋永力中佐大怒,给第11军作战课长宫崎周一写了封信,两个人是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但信里的质问十分不客气:“历尽艰辛,不惜牺牲,完成占领黄梅使命,军司令部竟无任何反应,是何道理?!”
1706757522
1706757523 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打仗这事多难啊,虽然咱日本军够强,但毕竟中国军也不是纸糊的,我们第6师团死那么多人,才占领了黄梅一带,完成了你们下达的任务。最后呢,可倒好,看都不看一眼。欠你们的?你们到底嘛意思啊?叫冈村的,叫吉本的,叫宫崎的,还有那个叫池谷半二郎的!”
1706757524
1706757525 秋永力后来转任第13师团做参谋长,战争结束前,又回到第6师团做了最后一任师团长,是个有谋善战的家伙。也难怪他发脾气,就跟组织个演唱会一样,小明星都照顾到了,但偏偏忘记了最大牌。当小明星吃大餐的时候,最大牌却蹲在门口吃着盒饭。秋永力觉得,他们第6师团原本是应该吃大餐的啊!
1706757526
1706757527 按宫崎的描述,接到秋永力的信后,他感觉“好像当头挨了一棒”。
1706757528
1706757529 宫崎立即责问负责报务的军官。因为黄梅陷落当天,他拟定的贺电就交给报务人员了。报务军官解释:因为占领九江后报务激增,很多都是急活儿,所以到现在给第6师团的贺电还压在他们手里,没发出去呢。
1706757530
1706757531 抗日战争的细节2(空间换时间: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8年) [:1706752919]
1706757532 田家镇(上)
1706757533
1706757534 攻下广济县城,田家镇便出现在眼前了。
1706757535
1706757536 在中国军事史上,这是个频繁出现的名字。1854年,西征的太平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在田家镇大战。作为武汉最重要的门户,地势险要的田家镇要塞,坐落在鄂东广济县,长江在这里陡然转窄,似乎伸手就能摸到江南岸的半壁山。半壁山孤拔突险,有富水在此流入长江,入口处即富池口。
1706757537
1706757538 早在1938年3月21日,蒋介石就告诉徐永昌,一旦武汉会战开打,马当、湖口、九江、田家镇防务特别重要,工事与炮位以及部队防务,应由军令部特别督促布置。会战开始后,蒋又增派李延年第2军所属第9师,以及施中诚(行伍出身,安徽桐城人)第57师防守田家镇,原要塞部队也归李统一指挥。
1706757539
1706757540 开战初期,不算还没成名的第74军(王耀武),也不算第71军(宋希濂)这样的德式部队,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在20之内的军,最精锐的无疑是第1军(胡宗南)、第2军(李延年)、第4军(欧震)、第5军(杜聿明)、第10军(李玉堂)、第13军(汤恩伯)、第18军(黄维)。
1706757541
1706757542 说到李延年,必定还会联想到李玉堂、李仙洲。当然,最后联想到的是王耀武,所谓“三李不如一王”。这四个山东人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李延年跟王耀武同岁,都生在1904年,但李是黄埔1期,王是黄埔3期,其他“二李”也都是黄埔1期。在这里,不拿“三李”和“一王”对比,而是比较一下“三李”。
1706757543
1706757544 “三李”中,论年纪,李仙洲最大(1894年生),李玉堂居中(1899年生),最小的虽然是李延年,但却一直是“三李”中的领跑者。
1706757545
1706757546 抗战爆发时,李延年就已经是第2军军长了(抗战后半段,这个军军长是王凌云,副军长为钟松,皆一时名将)。这一年李延年只有33岁。此时李玉堂和李仙洲还在做师长。
1706757547
[ 上一页 ]  [ :1.7067574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