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72443
[311] Memo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Vincent and H. A. Graves,3 September 1946,FRUS,1946,vol.10,p.116.
1706772444
1706772445
[312] 见张嘉璈日记,1946年1月31日。
1706772446
1706772447
[313] 蒋中正日记,1952年6月10日。
1706772448
1706772449
[314]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p.221.
1706772450
1706772451
[315] Marshall,Marshall’s Mission to China,vol.1,p.407.
1706772452
1706772453
[316] Marshall,Marshall’s Mission to China,vol.1,pp.430-431.
1706772454
1706772455
[317] Marshall,Marshall’s Mission to China,vol.1,p.415;minutes of meeting between Marshall and Lo Lung-chi,18 December 1946,FRUS,1946,vol.10,p.633.
1706772456
1706772457
[318] 蒋中正日记,1946年8月15日。
1706772458
1706772459
1706772460
1706772461
1706772463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四 危急存亡之秋:1947
1706772464
1706772466
中共非共谬论
1706772467
1706772468
1947年1月8日晨,马歇尔的专机飞离南京。身后中国的东北、山东、山西等省俱已陷于战火之中。
1706772469
1706772470
中午,南京获得消息:华盛顿方面已发表马歇尔措辞强烈的声明,并同时宣布了对其国务卿的任命。这表明白宫对马歇尔个人全部对华政策的坚定支持,并回避了促成国共联合这一使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行政责任。
1706772471
1706772472
声明要点是这样的:
1706772473
1706772474
首先,和平的最大障碍在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相互猜疑和完全不信任,这种猜疑和不信任几乎是无法阻挡的。
1706772475
1706772476
一方面,国民政府领袖强烈反对共产主义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共产党直言他们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要为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政治制度而奋斗,即便要先经过美英的民主政治形式。
1706772477
1706772478
我认为,导致最近和谈破裂的最重要因素有以下这些:在国民政府(实质上即国民党)一方,存在着一个由反动分子组成的统治集团,他们几乎反对我为促进成立一个真正联合政府而做的一切努力。
1706772479
1706772480
彻底[dyed-in-the-wool]的共产党人则毫不犹豫地采取激烈措施以达其目的,例如,阻断交通来破坏中国的经济生产,从而颠覆、瓦解政府,而不顾有关民众直接承受的苦难。
1706772481
1706772482
……政府内的反动分子显然指望美国能提供雄厚的支持但又不干涉他们的行动。共产党人显然指望以一场经济崩溃导致政府垮台,他们不愿考虑民众的利益而做出妥协……[1]
1706772483
1706772484
国共双方对此的反应都是有选择性地宣传对己有利的部分。蒋中正本人的反响是积极的,并未公开表露出反感,可能因为马歇尔国务卿代表美国政府首次承认了他的对手是真正的共产党。[2]而周恩来则公开批评马歇尔没有指明所谓“反动分子组成的统治集团”的首领就是蒋中正。[3]
1706772485
1706772486
1946年8月国务院的那份备忘录不小心一语成懴:“一旦马歇尔将军使命失败,美国的地位就必须由一个中国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转变为一个利益攸关的旁观者。”[4]失败的政策还在继续。1947年2月,马歇尔国务卿与陆海军部长协商了由远东司司长范宣德提交的“美国对华政策”备忘录,决定“避免任何形式的对华军事援助”,并重申经济援助的前提是中国状况的改善。[5]这对国民政府的打击是巨大的,数项经济贷款因平添了政治条件而终成画饼。蒋中正无奈地记下:“美国强制我改组政府,否则彼不贷款协助,其舆论皆视我国为可欺……希望美国朋友了解我国八年抗战之艰巨……今日和平以后虽不需要我国,如能不置我于卑贱之列,而以人类相待则幸矣”。[6]在内战的困扰下,国民政府的改革更加乏力。然而面对重伤未愈的中国国民党,山姆大叔一摆手,表示:你先自己证明健康状况,我再给你输血。不久,美国政府继续做出放弃中国的举动,不仅于3月11日撤走存在了将近32个月之久的延安观察组,遣散军调部,还陆续撤离海军陆战队。禁运令依然有效。
1706772487
1706772488
东北很快打响了后来被中共党史称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争夺战。临江,临的是鸭绿江,位于长白山脚下,为中共在东南满洲尚存的根据地,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杜聿明从1946年12月起用6个师的兵力围攻这里。林彪动用了几乎北满全部战斗力的12个师,于1月5日开过冰封的松花江突袭塔木,引南满国民党军分兵来救,达到目的之后即迅速撤回江北,并未接触。由于中共军队冬装单薄,仅冻伤就超过8000人,“造成残废者不在少数”。[7]1月30日,国民党军又以4个师的兵力进攻临江,林彪也以4个师应对。2月5日,国民党军半美械的第五十二军一九五师于高力城子一带遭中共部队伏击;翌日,国民党军第二○七师先遣团又于三源浦的大雾中被围歼。林彪的第四纵队插入南满抚顺、桓仁、本溪腹地,令杜聿明无暇东顾。一周后,国民党军重新组织5个师的兵力,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共军队一方面再次挺进南满,围魏救赵,当吸引国民党军的3个师来救时,以优势兵力以逸待劳,在通沟和大北岔消灭了先头两个整团,迫使其两个师兵力回撤;另一方面林彪第六纵队在北满渡过松花江攻击长春,消灭国民党军1个整团后,北返与第二独立师会合围攻德惠,当国民党军再次来救时,又避其锋芒于3月2日撤回松花江以北。这一次杜聿明向北紧追,但却拉长了战线,被林彪寻到破绽于3月8日三过松花江掩击其后,大败而归。3月26日,杜又以20个团的兵力分三路发起攻势,但因中央战线的第八十九师进军过速,被林于4月1日围歼,另两路攻势随之瓦解。临江战役以中共全胜而告终。[8]此时东北野战军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部队,“已有各种炮一千门左右,各主力纵队已有野炮营或团,各师已有山炮营或连”。[9]中共借马歇尔停战带来的喘息机会,靠着苏联源源不断的援助,重创了国民党精锐之师。
1706772489
1706772490
关内亦是如此。陈毅、粟裕率领合流后的华东(原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放弃苏北,于1月2日晚10时,以7万多兵力(4倍半于国民党军)突袭山东临沂西南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六师驻扎的卞庄、向城等地。此时的华东野战军装备已达全盛:编制满员(其中新俘虏数不超过1/3),每师配齐轻机枪486挺、掷弹筒486支、重机枪162挺、迫击炮(主要为60毫米口径,包括部分九二式步兵炮)约100门、山炮9门、平射炮(37毫米口径)约4门,另弹药平均每单位步枪50-100发、轻机枪500发、重机枪1000发、迫击炮50-100发、山炮40发、平射炮100发,手榴弹每兵4枚。[10]国民党军整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轻敌,此时正在峄县城内过年,整二十六师遂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3、4两日,骤降雨雪,道路泥泞,造成国民党军重型武器无法正常施展、空军又无法支援,“装甲兵团”第一快速纵队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大部覆亡。关内中共军队得以制服坦克,“以人的血肉压倒敌人”。[11]11日,中共军队又凭借缴获的重武器攻陷峄城,俘马励武。1月19日至20日,中共军队再以炸药连续爆破攻占枣庄,凭借强大火力,打败了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一师并两个团,俘虏师长周毓英等1.3万余人。[12]国民党军损失甚大,“据报旅长、团长阵亡者三万人……美国一〇五重炮两营皆已损失,汽车之数亦大,半年以来剿匪损失,以此为最大”,“此无异送精械于匪部”。[13]具体数目为:坦克24辆、各种炮217门、汽车474辆。[14]峄枣战役又以中共胜利而告终,标志着中共战斗力在苏联的援助下已获得了本质改变。据被俘国民党军逃回人员报告,中共军队“死伤虽大,但补充的新兵及武器很多,士气旺盛”。[15]华野的弹药是如此充沛以至于可以接济刘邓。[16]
1706772491
1706772492
在山西,1月17-18日,晋冀鲁豫军区的陈赓与晋绥军区的王震合作进攻汾阳和孝义。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亲自太原分三路来救,被陈、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于29日结束战斗,第六十一军六十九师副师长王熙明被俘。晋冀鲁豫军区四纵第十旅副旅长楚大明牺牲。[17]
[
上一页 ]
[ :1.7067724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