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87156
1706787157
张学良回去后,向张作霖报告了张宗昌部队情况,张作霖也认为张宗昌可以重用。于是张学良让与张宗昌关系不错的另一位奉系大将李景林去把张宗昌请到沈阳,然后又把郭松龄请来,说:“我们这个团体,内部不要闹意见。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联合起来,同心协力地对付直军,打倒吴佩孚。茂宸(郭松龄的字)和效坤(张宗昌的字),不要把你们别扭的事情搁在心上。”
1706787158
1706787159
由此,郭松龄向张宗昌赔礼,彼此表示歉意后,这事也就算过去了。李景林趁热打铁,提议四个人结为兄弟,于是彼此关系更进了一步。由于在这次的联合秋操中表现出色,张宗昌所部被改编为奉军第三混成旅,成为奉军的正规军,各方面待遇也得到了提高。一年后,张宗昌的这支部队便作为奉军的主力军参加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1706787160
1706787161
虽然张作霖对张宗昌的部队待如亲兵,但张宗昌心里却不糊涂。在出战之前,张宗昌对部下说:“这回我们要是战胜了,毫无问题,什么都有……要是战败回来,奉天是不会养活闲人的,到时我们就找个山窝去落脚吧!”
1706787162
1706787163
开战后,张宗昌的第三混成旅作为奉军第二军的前锋进攻热河北部,首先遭遇的是直系劲旅董政国部,在经过一番血战后,张宗昌迫其退却,并攻克冷口,奇袭滦州。而此时正好冯玉祥倒戈,直军一片混乱,张宗昌趁机挥兵追击,并大肆收编溃散的直军,其部队一下就膨胀了七八倍,成为奉军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1706787164
1706787165
只有到了这时,张宗昌才算是扬眉吐气,多年寄人篱下的他,终于占据一方,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军阀之一。不久,张宗昌就此衣锦还乡,当上了山东督办。但是,张宗昌这个人,带兵打仗固然勇猛,却是好赌好色、草菅人命的混世魔王。他督鲁三年,坏事干得不少,好事干得不多,他的绰号“狗肉将军”、“三不知”,一点都没有说错。
1706787166
1706787167
在民国中的大小军阀中,张宗昌大概是文化程度最低的一个,他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一天学,但这位“三不知”将军平时却喜欢附庸风雅,因而也闹出不少笑话。
1706787168
1706787169
在当年的湘鄂战争中,有一日军中无事,张宗昌便邀集一帮人到江边亭子间喝酒,喝着喝着,张宗昌忽然诗兴勃发,非拉着同座联句不可。好在席上的人都有点文化,此等风雅之举也不在话下。开始后,先是首席念了一句“风景一天秋”,次席的人接道“浔阳百尺楼”,第三个说“登临思帝子”,最末到了张宗昌,他却对不上来,几如《红楼梦》里那个薛蟠,眼瞪得铜铃那么大,抓耳挠腮,久思不得其句。这时,忽然看见江岸有两渔人互殴,张宗昌触景生情,便急忙对道:“两个渔翁揪打。”
1706787170
1706787171
席上的人听后忍俊不禁,大笑不止。有一人说:“六字不能联,不如截去最后那字,这样不但意思对了,而且还押韵。”张宗昌并不懂押韵不押韵的,听人家这么说,也就唯唯而已。回来后,张宗昌把这个事告诉他的秘书。秘书也大笑,抚掌顿足道:“该打该打。”张宗昌莫名其妙,说:“本是有‘打’字的,他们非劝我改去。”
1706787172
1706787173
这些武人,平时耀武扬威惯了,难免也要弄点文的,但有的人弄得好,有的人则不咋地。譬如张作霖,他也是绿林大学毕业的,但看他留下来的一些字帖题字,还是有可观之处的,但张宗昌除了留下一大堆的笑话,题字倒不曾见。
1706787174
1706787175
张宗昌虽然没有留下字帖,但人家是有诗歌传世的。各位或许以为这是在开玩笑,这样一位大字不识一个、连韵脚都搞不清的粗鄙武夫,还会写诗?非也非也,这位张督军非但会写诗,还出过诗集呢。您要不信,就给您抄几首:
1706787176
1706787177
一、《俺也写个大风歌》
1706787178
1706787179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1706787180
1706787181
二、《游泰山》
1706787182
1706787183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1706787184
1706787185
三、《天上闪电》
1706787186
1706787187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1706787188
1706787189
四、《笑刘邦》
1706787190
1706787191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1706787192
1706787193
前面三首都好理解,最后一句恐怕有点文不对题,什么叫“奶奶早已回沛县”,其实是这句里少了一个字,那就是“奶奶(的)早已回沛县”,张宗昌作诗,一向是把骂娘的话写进去的,也是古今诗坛一大特色。
1706787194
1706787195
说到这诗集,其实是张宗昌请的前清状元公王寿彭给他做的,因而虽说粗鄙,终究还是有打油诗的风味。张宗昌在督办山东时,为了表示自己重视教育,而不惜花费重金将王寿彭请来做山东教育厅长。不仅如此,张宗昌还故作姿态,将王寿彭拜为老师,向他学习如何作诗,于是便有了张宗昌的个人诗集——《效坤诗钞》(效坤为张宗昌的字)。诗集弄好后,凡是亲朋好友,人手分赠一册,张宗昌总算是甩掉了“文盲”的帽子。
1706787196
1706787197
张宗昌在得势之后,派人将他的父母接到城里居住。由于其母早已改嫁,张宗昌只好买了两个宅院同时奉养两个爹,一个亲爹,一个继父,他对继父及母亲都很尊敬;另外,他还给亲爹另找了个继母。
1706787198
1706787199
张宗昌虽然是个粗人,但他对传统的东西还是很尊重的,譬如尊孔,他当时不但出过诗集,而且还大量出版印刷过儒学的十三经。据印刷界人士评价,张宗昌弄的十三经,那可能是历史上纸张、印刷和装帧最好的一套版本。在张宗昌主政山东期间,不知道是教育厅长王状元的意见还是张宗昌自己的意思,山东的各学校里都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儒学经典是各级学校的必读课程,说是当时世风日下,尊孔读经是为了挽回道德人心。
1706787200
1706787201
在张宗昌的在任期间,曾在曲阜孔庙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祭孔典礼,主祭人便是张宗昌。在礼成后,张宗昌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张宗昌小的时候,是个穷人,又是个粗人,长大之后闯关东,闯到今天,倒成了武人。我今天同许多文武官员来到孔老夫子的家乡,恭恭敬敬地祭拜这位老圣人。祭祀的礼节,我本来不懂的,前天来后,先请司礼官讲解了祭孔的礼仪,参观了庙堂礼器,叫我心里更加敬佩。我的祝辞和讲稿,全是王状元作的,已经印出来了,准备每人发给你们一张,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地念念,好好地想想,将来就好好地做去。咱们大家要一同向孔夫子学习,才配来祭孔老夫子,这些年有人要打倒孔家店,我看打不倒。现在我拨一笔款重修孔庙寝殿,修完这里,再修奎文阁。打的让他们打,修的我们还是修,陈焕章会长(康有为弟子,孔教会会长)在外国还参加重修孔庙,并且亲自运过大梁,何况是我们?”
1706787202
1706787203
张宗昌的这段话倒是情真意切,有点像人话,后来中原大战,蒋介石、阎锡山、石友三的军队在曲阜大战,就毁坏不少孔庙建筑。就这点而言,这些人尚不如张宗昌呢。
1706787204
1706787205
不过,张宗昌虽然表面尊孔,但骨子里对头上的三尺神明其实是大不敬的。他初到山东的时候,正好遇上一场大旱灾,好几个月不下雨,按当地风俗,老百姓请地方长官向老天爷祈雨。张宗昌本是不信这套的,但初来乍到不好违逆民意,所以还是命人在龙王庙前设祭坛,并答应亲自去祭祀。等到了祈雨那天,张宗昌来到龙王庙坛前,等了半天也不下雨,一怒之下他既不拈香,也不祭拜,而是大跨步走到神案前,照着龙王像左右开弓搧了几记耳光,还恶狠狠地骂道:“妈个巴子!你不下雨,看害得老百姓多苦!”
[
上一页 ]
[ :1.7067871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