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89060
1706789061
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后,官员的资格认定和任免制度有所脱节,因而北洋政府在民国初年举行了四届县知事考试,因为是新生事物,其中难免有各种慌张与荒唐,时人笔记《民国趣史》中就对此做了绘声绘色的记载。
1706789062
1706789063
知事考试分两场,一是笔试,二是口试。首先进行的是笔试,按规定,考生七点便要到,先点名,后发试卷。入场后,考生坐定,大家彼此打量,各自揣测对手的经验资历:有半倨半恭者,一望便知是前清府县官员,因为其曾执手版,有为官经验;有尚带寒酸气习者,可知其为前清京官,因为京官清贫,尚未纯粹沾染官僚气派;有举止轻脱、得意洋洋的,大多是新毕业的学生,因其不知考试之艰难;还有目空一切、顾盼自豪的,想必是两院议员,似乎还带有掷墨盒打议长的余风;那些颦蹙构思袖底露出败絮的,一定是新闻记者,因其每日要作数千言,伏案日久,袖口难免磨出洞损。
1706789064
1706789065
这时,一警官走了进来,只见他手里举着一个大纸牌在考场中来回走动,上面清楚地写着“严搜夹袋”四个大字,以防止考生作弊。刚发下试题,又有一考试委员跑进来大声说:“昨日考试,搜出夹袋的考生有十七人之多,诸君都是有用之人才,千万不可再有此等事情发生,毁了自己的前程。如有夹袋,一经搜出,定行扣考,千万留神。”
1706789066
1706789067
没多久,某监场委员突然大声叫道:“此人有夹袋,速扣其卷,赶出去!”众人听后,慌忙抬头乱看,只见一南方老先生正拣视小抄,没想被监场一眼盯上。这老先生见众人看他,开始还勉强脸露微笑,似乎不明白监场委员说的什么意思。但场外很快便来了个警官,一边将他的卷子夹袋扣下,一边掖他出场,老先生这才明白后果严重,只得含泪而去。
1706789068
1706789069
由于废除科举日久,考生们疏于考场,因而在文思艰窘之际,不免会从袖口或大衣内扯出史论或乡会试闱墨等书,以帮助启发灵感。但监试人员也巡视颇严,有一场考试中,因夹带扣考的便有二十多人,其中还有现任知事二人,被抓后即勒令出场。更可笑的是,某场考试有一人借上厕所偷看小抄,被监考的警察看到。此人情极生智,竟将夹带掷入尿桶,并以手触之沉底,满手淋漓,臭气扑鼻。警察害怕自己沾上尿汁,竟任他鼠窜而去。
1706789070
1706789071
口试的时候,笑话就更多了。在入场之前,大家都说口试乃“学识、经验、器宇”三者并重,因而年纪大的人多想办法把自己弄得年轻一点,而一些年未满三十的学生,则预留寸许短髯,作流行洋式,以显得自己成熟一点。在第一次口试结束后,考生发现凡身着华丽衣服的,虽对答如流,公事娴熟,但都没有取中。因此,后面的考生赶紧换上宽袍大袖的布衣,做出老成稳重的样子,以迎合主试委员之心理,考场门前也就转成了寒酸气象。
1706789072
1706789073
口试一般也有规律,时间长的大约五分钟,时间短的只有一二分钟。大概来说,曾做过县知事及办过地方公务的考生,问话较多,若仅是学堂毕业或仅在中央为某官的,问话一般很短。譬如有次口试,主考官是内务总长朱启钤,有某众议员前来应试,虽然其报名履历并未注明其议员身份,但朱启钤一见他便说:“你是议员吧?”某君答道:“是。”朱又问:“你是众议员,还是参议员?”某君答:“众议员。”朱启钤再问:“你办过行政事务否?”某君答:“没有。”朱启钤便不再问,让他去考场。
1706789074
1706789075
口试考场里有三个考官,首席考官也问:“你做过议员吧?”某君曰:“不错。”考官们便摇摇头,又问:“你从前没有做过官吗?”某君答:“没有。”考官们又摇摇头,问:“你是何时由东洋毕业,何时回国的?”某君答:“我是宣统三年毕业,当年7月回国的。”考官又问:“你在东洋共待了几年?”某君答:“六年。”考官再问:“你毕业回来,曾做些什么事?”某君答:“曾在南京做过众议员。”三考官对视了一眼,大摇头而特摇头道:“问完了,请去吧。”某君一见形势不对,只得掩鼻而退。
1706789076
1706789077
第一届知事考试揭榜后,刚毕业的学生大多落第。某学生愤而上书总长朱启钤,标题为《为呈请删改应试资格以恤下情事》,曰:“窃读民国二年十二月二日,以大总统命令国务员全体副署颁布之知事试验暂行条例第二条所定应试资格,以三年法政毕业者列诸第一项,皇皇明令,在人耳目,议者均谓政府诚心求才,刷新政治,故学生来应试者独多。迨经第一试、第二试揭晓,又居然多列前茅,方谓政府未始无诚。孰意一经口试,大反前案,凡录取者尽是有经验之老人……政府须知学生等远道来京,大非易易。其中寒苦之士,十居八九,多系典衣卖地,始得凑集川资,来京应试,讵料尽受其骗。夫政府既抱定人惟求旧力排新进之方针,即不应规定毕业资格,今条例若彼,而考试若此,果何以见信于天下?在政府只图开玩笑行诈术,而不知天下之士,莫堪其苦矣!为此请求政府大发慈悲,即将第一项资格删去,以免后来者再受其骗,则寒士幸甚!全国学生幸甚!谨呈。”
1706789078
1706789079
学生因考试不得录取,行文甚是愤懑,其实历来科举中榜的人便是少数,民国的县知事考试也是如此,毕竟粥少僧多,没得办法。据说,考试结束后,失意而归的有5000余人,以至于这几天的京汉津铁路拥挤不堪,倒是让铁路部门占了个大便宜……这是民国初年的事情了。
1706789080
1706789081
1706789082
1706789083
1706789085
民国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1912-1949 附录:民国大事年表
1706789086
1706789087
1911年
1706789088
1706789089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706789090
1706789091
11月30日,独立各省代表在武昌决议组建临时政府。
1706789092
1706789093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706789094
1706789095
12月13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筹备临时大总统选举。
1706789096
1706789097
1912年
1706789098
1706789099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706789100
1706789101
1月25日,段祺瑞等北洋将领通电赞成共和。
1706789102
1706789103
2月12日,清帝退位。
1706789104
1706789105
2月18日,蔡元培、汪精卫等赴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
1706789106
1706789107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706789108
1706789109
6月15日,唐绍仪出走天津,民国首任内阁垮台。
[
上一页 ]
[ :1.706789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