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89832e+09
1706789832 横流平陆阔,邱陇畛云翔。
1706789833
1706789834 修途靡日夜,登临睨上都。
1706789835
1706789836 左顾极淮汉,右眷在三河。
1706789837
1706789838 龙渊未易攀,泪下叹东流。
1706789839
1706789840 烈烈悲风动,森森巢树秋。
1706789841
1706789842 柔条收红叶,玄鬓送芳华。
1706789843
1706789844 微躯感节物,凝霜坠砺阴。
1706789845
1706789846 俯仰伤泉壤,流盼绝音尘。
1706789847
1706789848 明德复何补,迁化总荒邱。
1706789849
1706789850
1706789851
1706789852
1706789853 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 [:1706789802]
1706789854 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 导言
1706789855
1706789856 迄今为止,民国历史著述的特点是:从来不缺资料,但厘清线索和脉络极其困难。有价值的研究只有两类。其一,各种非常细节的专题。其二,以政治斗争、军事行动、国族认同为中心的宏大叙事。这两种著作的共同特点是:读者无法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跟其他时期有什么区别。如果对照世界史和英美正统史学,立刻可以发现:其中缺少一种最古老、最重要的历史——宪制演变的历史。
1706789857
1706789858 宪制演变恰好是民国时期的最大特点和主要线索。
1706789859
1706789860 周秦之变以后,中国政体凝固于帝制—官僚政体。二千年来,只有细节上的修订。
1706789861
1706789862 民国却像雅典和弗洛伦萨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宪法实验室。中国在这段时间设计和施行的宪制,多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总和。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有宪法斗争的性质,关系之大只有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可以相比。然而,大多数作者对此视而不见,仿佛这一切跟朱元璋、张士诚争夺权威的战争毫无区别。如果美国作者把独立战争或南北战争写成华盛顿和林肯南征北战的历史,不提或很少提制宪会议或州权问题,没有人会感到满意。然而,相对应的中国著作确实就是这样做的。
1706789863
1706789864 以“三一八”事件为例,相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这种程度——组织者、学生领袖和舆论领袖每一天的所作所为都无所遁形。可是,大多数著作对执政府尴尬的宪法地位(这是危机的直接原因)视若无睹。亚里士多德或马基雅维利不可能如此迟钝,对哪怕是最短命、最无足轻重的宪法实验不予理睬。
1706789865
1706789866 本书的用途就是填补这个空白,尽可能采取最简单、明晰的方式——编年史,沿着时间顺序展示宪制演变的来龙去脉。与这条线索有关的事件才详细记录,否则予以忽视。因此,与大多数著作相反,本书忽略了大部分军事行动,却把具有因果关系的宪法斗争连贯起来。这种斗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塑造了近代亚洲的结构,比那些重要人物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无耻的记录重要得多。
1706789867
1706789868 粗略地说,民国宪制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706789869
1706789870 其一,辛亥以后各种建立宪制政体的蓝图。与某些说法相反,此时斗争各方(包括复辟者)无一反对立宪政体和国会权力。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宪制蓝图强加于人(争夺法统)。其二,执政府废除法统,广州护法政府改组为党国革命政府。中国进入革命时期。与某些说法相反,此时斗争各方无一反对革命。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革命路线图强加于人。其三,国民政府单方面结束训政和行宪的行动导致了中国的长期内战和分裂。此后,孙文的革命路线图(从训政到宪政)在他没有考虑过的地方施行。从技术上讲,这种宪制演变总结了辛亥以来的宪法实验,同时使中国的权力对立变成了宪法性分歧。这种分歧将会牵动中国和东亚的深层结构,但本书叙事的时间段就在这里结束了。
1706789871
1706789872
1706789873 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 [:1706789803]
1706789874 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 Ⅰ 新军篇
1706789875
1706789876 辛亥之役,多极动员,场景类似后现代剧:不守三一律,无明确主角。各党徇私扬己之说,皆非平允。唯新军之先锋、触媒角色,众议佥同,实不容诬。衡以故史,进化自有其间歇平衡波动。历史径路之要害歧点,为数有限、一刻千金,得时者兴、失路者亡;大抵视组织密度最高、行动意志最坚之关键少数为转移。若克伦威尔独立派清教徒、伊斯兰圣门弟子团、雅各宾俱乐部、青年土耳其党,皆此属也。而东土顺民大多数之散漫游移、机会主义,远较列国为甚。立宪党人请愿变法不获已。民党运动帮会,乌合取败。舆论、教育缓不济急。终能攻坚蹈险,别开生面者,其唯新军乎?然民众观潮,精英自闭,欲造多数主人翁共和之邦,不亦远乎?先锋革命家之军事雅各宾主义,自始即含退化种子。新邦肇造、虎头蛇尾,成也新军、败也新军。欲明本末,不可不先溯其源流。
1706789877
1706789878 自大彼得微行变法以来,后发国家相率步入赶超型近代化狭路。其道起于练新军者,十居七八。盖邦国耀兵于外,如人靠衣装:贫富悬隔、优劣易见,利弊分明、愚者难欺;而内蕴恒质、微妙难测,人人言殊、颇难取法。尤要者,新军之新多限于器物。时君尽可保持传统社会于绝缘状态,一意兴军、后顾无虞。国强而民弱、主智而下愚,两得其便。至于后事逆变,多出庙算之外,斯亦无如之何。
1706789879
1706789880 甲午丧师,庚子辱国,湘淮武卫,几同春水,八旗绿营,久称朽木。光宣新政军事大纲,首在新建陆军三十六镇,而后次第裁撤旧军。创制取法德日,本兵多用亲贵,如铁宝臣之主陆军。中级军官培养,好选勋臣子弟,如哈汉章之受公费,以其先人哈元生(平苗健将)故。凡百举措,皆以破洪杨以下督抚外重之局。无奈形势强于个人,清制从明,宗奉洪武,理财端赖储蓄,悬聚敛之臣为厉禁。太仓红黍尽于咸同兵事,以客卿力,整顿关、盐,数兴洋债,牵补度日。庚子国变,公私荡然,赔款尚望各省摊银,况新军之无底洞乎?司农仰屋,少府掩耳,饮鸩无术,终委督抚。各省财脉政术,自难强同。三十六镇,半属画饼,真有成效者,首推北洋、鄂军。是以集权内重之术,反为方伯借光。长曾李传人私军之弊,举社稷殉之,余毒流于异代。天心喜祸,时运移人,一至斯欤。
1706789881
[ 上一页 ]  [ :1.7067898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