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91959
1706791960
八月二十六日,徐世昌调解府院之争。
1706791961
1706791962
府院之争原起于段阁内争,初不预公府事。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欲合四省兵伐李烈钧,内务总长孙洪伊执不可。继而内务部文官控总长于平政院,胜诉。孙氏不忿,乞国会解散平政院。其间宪法意义在于
:平政院体系出于“甲寅约法”,预设文官为特殊国民,有讼事必以特别行政法院(平政院)审理,普通法院不与。其意在强行政分支,不欲令其多受节制,致公务员畏法甚于畏政务官。民元约法重光,否认平政院体系(即欲弱行政分支),而平政院受案如故,已不合法。段氏原拟大有为,爱“甲寅约法”行政集权主义,迫于西南势张,勉认民元约法。今阁员乃助国会专政气焰,其心可知无段,乃造公府乞黎大总统罢孙。黎公以令出总理,怨归公府为不直,复曰:“阁员进退以礼,示孙总长辞职可也。”段氏怒而出京,以辞职相胁。徐菊人以国老入京调停,以孙、徐两祸首同罢为条件,府院妥协。
1706791963
1706791964
九月一日,内务总长孙洪伊请辞。
1706791965
1706791966
同日(九月一日),众议院通过全体国务员案。
1706791967
1706791968
同日(九月一日),陈独秀《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1706791969
1706791970
九月五日,国会组织宪法会议。
1706791971
1706791972
继续(为袁氏癸丑政变中断之)天坛制宪程序。
1706791973
1706791974
九月六日,奉天辽源日军撤退。
1706791975
1706791976
九月八日,宪法会议议事,前国民党提议省制大纲(省基本法)、省长民选。前进步党(今宪法研究会)曰否。
1706791977
1706791978
民党联省制宪论不改机会主义本色,待其自为中央,立刻改行袁段主张。
1706791979
1706791980
九月二十二日,张勋召集第二次徐州会议,声言拥护中央,反对国会扰乱。
1706791981
1706791982
九月二十五日,张勋等通电反对外交总长唐绍仪。
1706791983
1706791984
九月二十六日,唐绍仪辞外交总长。
1706791985
1706791986
段阁成立,国会合作,端在组织举国一致政府,中分阁席,今孙、唐(皆民党盟友)去位,合作已非完璧,阁潮暗流涌动,徐州会议更张军人干政之势。宪政形式,已近以纸包火。
1706791987
1706791988
十月一日,胡适致书《新青年》杂志,倡文学革命论。
1706791989
1706791990
十月三日,众议院否决陆徵祥外交总长提名。
1706791991
1706791992
国会多数与段政府之循环报复开局。
1706791993
1706791994
十月十一日,日、英、法、俄四使抗议中美铁路借款条约。
1706791995
1706791996
此约为曹汝霖杰作,许世英代表交通部签约,实为针对五国银行团及日本“二十一条第五款”苛刻条件之反击。润田究系知日派能员抑或亲日派国贼,可以思过半矣。
1706791997
1706791998
十月十二日,华军毙蒙军统帅巴布扎布于热河。
1706791999
1706792000
巴布扎布之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之解散,皆出日本政策变化,寺内正毅内阁(十月九日组成)放弃前阁积极倒袁政策,回归国际协调(即保全中国)政策。
1706792001
1706792002
十月十三日,美使芮恩施质问中日满蒙五路合同、中俄滨黑铁路合同。
1706792003
1706792004
十月三十日,国会组织选举人团,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
1706792005
1706792006
前内务总长孙洪伊报复性积极联络国会民党多数派之成果。
1706792007
1706792008
十一月八日,蔡锷卒于日本福冈医学院,年三十五。
[
上一页 ]
[ :1.7067919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