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94190
华夏之利,在于以满蒙为饵,诱日俄相持。日俄为满洲成仇,而华夏与二者皆无深仇,从容待价而沽,最为有利。
1706794191
1706794192
昔孙氏据江东六郡,血战辛劳之南郡割弃刘氏。何也?曹公虎踞襄阳,刘备窥伺公安,南郡南北受敌,江面非我所有,绝其饷源而据其地,顾指间事。曹、刘不接壤则无所争,而皆有贪荆州之心,势必合而谋我。孙吴据绝地而当二国之弊,非计也。
1706794193
1706794194
借荆州,则曹公大患为孙刘所共。刘备既贪荆州,势必与曹公为不解之仇,孙吴与二者皆无深仇,居主动地位,先助关羽威震华夏,后投曹公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而据荆州全土、拥上游之险。此皆孙权、鲁肃君臣老谋深算之利也。
1706794195
1706794196
设若民族革命家开府秣陵,势必高呼“一寸山河一寸血,南郡自古属江东。六郡地不分南北,焦土抗战有余荣”。而后六郡中人之家大抵皆破,吴军精华尽入南郡绝地而不得复出,敌骑蹂躏三吴而无兵可用,一旅之师绝阳夏饷道,南郡之师尽虏,六郡闻风瓦解。吴主惶惑无地,从卫温之议,泛海走夷州。呜呼,此天时耶?人谋耶?
1706794197
1706794198
二月二十三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通电另立国民党四届中央。
1706794199
1706794200
四月五日,国府下令讨阎。
1706794201
1706794202
四月十八日,中英收回威海协定签订。
1706794203
1706794204
四月二十三日,国府外交部照会公使团,要求收回租界及内河航行权。
1706794205
1706794206
五月十五日,国府外交部单方面任命接收英、法、意、日公共租界委员。
1706794207
1706794208
六月十八日,国府驻日公使汪荣宝要求日本退还庚款,用于兴办中国教育。
1706794209
1706794210
七月七日,国府外交部取消公使团特权,仅承认其为社交团体。
1706794211
1706794212
庚子辱国以来,华人民族主义扬眉吐气,无愈于今日者。然则无实力革命外交终须面对实力较量,以单方面制造既成事实,破坏国际协调、公使团集体仲裁为代价恢复国权,本身即教导日俄:保存其特殊利益,不能指望仲裁程序。
1706794213
1706794214
七月二十三日,汪兆铭、顾孟余抵北平。
1706794215
1706794216
七月二十五日,国民党北平扩大会议(汪陈改组派、西山会议派、阎冯李白军结合)决议召集国民会议,制定约法,实行地方自治。
1706794217
1706794218
北平会议主要体现汪兆铭、陈公博政见。西山派除反共、党治外,仅能炫耀资格,无政见可言。诸将所争者在分地分利分饷分爵。就党国内部派系而言,汪派重文轻武、重党轻军,仅停留于观念层面,左翼社会政策、地方自治方略则于国府实际施政影响极深。
1706794219
1706794220
八月七日,国民党北平扩大会议举汪兆铭为主席。
1706794221
1706794222
八月十五日,宁府党军入据济南。
1706794223
1706794224
九月一日,国民党北平扩大会议通过《国民政府组织大纲》,举阎锡山为国府主席。
1706794225
1706794226
北平大纲主要出自改组派手笔,较党国诸法,特色在国府组织取合议制,法、监两院地位较尊。鉴于改组派无武力后盾,其苦心不难推测。
1706794227
1706794228
九月二日,国民党北平扩大会议举汪兆铭、陈公博、顾孟余等为中华民国约法起草委员。
1706794229
1706794230
九月九日,北平国府主席阎锡山,委员汪兆铭、谢持宣誓就职于怀仁堂。
1706794231
1706794232
九月十九日,东北边防军大举入关。
1706794233
1706794234
九月二十日,国民党北平扩大会议闭幕,北平国府要员迁于石家庄、太原。
1706794235
1706794236
九月二十三日,东北边防军入据北平。
1706794237
1706794238
九月二十五日,国民党北平扩大会议迁抵太原。
1706794239
[
上一页 ]
[ :1.706794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