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9715e+09
1706797150 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兼任练兵大臣,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1905年陆续编练完成了北洋六镇新军。到1906年前后,袁世凯不但控制着中国唯一一支十万人的近代化武装力量,还取得了身兼八大臣的特殊政治地位。这八大臣分别是:参与政务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政务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政大臣、会办练兵大臣。换言之,这个时期,清廷的所有军政事务,基本都决定于一个人,他就是袁世凯。
1706797151
1706797152 正所谓功高震主,此时的慈禧为“裁抑”袁世凯及其北洋势力,免去了他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内调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慈禧的这个举措,不但没削弱袁世凯的势力,反而被袁世凯利用,借在军机处主事的机会,加快了他的政治理想—立宪政治的步伐。自1908年军机处重组之后,清政府的《资政院章程》、《钦定宪法大纲》等一系列立宪文件相继颁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立宪机构相继设立,袁世凯还要求设立责任内阁,清廷立宪政治的步伐明显加快。袁世凯因此获得中国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好感,他们在袁世凯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实行立宪政治的希望。
1706797153
1706797154 在当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眼中,袁世凯都是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人物。假如历史真照此发展下去,中国未必不会走上一条君主立宪之路。
1706797155
1706797156 然而,历史没有给袁世凯太多时间,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前后相隔不到一天时间。两宫驾崩后,光绪的弟弟载沣被推上了摄政王的位置。而载沣上台后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袁世凯。
1706797157
1706797158 载沣没有杀了袁世凯,仅仅是解除了袁世凯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官职,将其打发回了河南老家。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录道:对载沣来说,“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其实对于大清朝来说何尝不是如此。经过了这次的生死考验,袁世凯彻底对清王朝死了心,在辛亥革命中他养患自重,逼帝逊位,并成功当选民国大总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
1706797159
1706797160 北洋大时代:以细节还原历史,让历史照亮未来 [:1706796042]
1706797161 半推半就称帝之谜——解密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
1706797162
1706797163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发问:在称帝前,袁世凯已是独掌大权的民国大总统了,为什么还要图皇帝这个虚名呢?当时,他的大总统是终身制的,甚至可能成为家族制,这种终身制的集权式的大总统和封建帝王相差无几。至今仍有很多历史学家提出疑问:袁世凯当初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难道仅仅是贪慕虚名吗?
1706797164
1706797165 1911年,世界强国中只有法、美两个民主共和国家,英、日、德那时实行的都是君主立宪制。对于积弱的中国来说,法国那种激进的革命方式非但无法实现民主共和,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灾难。美国的民主道路比较顺利,但美国的情况极为特殊,它的文明史短暂,没有经历长时期的专制传统,建国时期的社会各阶层民众,已然接受并习惯了从英国舶来的议会政治。而中国经历过长达2000多年的帝王专制统治,以至于当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里,普通老百姓只知道皇帝,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总统。
1706797166
1706797167
1706797168
1706797169
1706797170
1706797171
1706797172
1706797173
1706797174
1706797175
1706797176 推翻帝制后,民主共和在中国的表现确实是令人失望的。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民国初建,共和国这个理想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施民主共和的主客观条件。对于90%人口是农民、80%人口是文盲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无论坐在龙廷的那个人叫皇帝还是总统,在省城管事的叫巡抚还是都督,都没有给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1706797177
1706797178 当时国民思想整体封建保守,对于从天而降的共和体制都有些无所适从。社会问题随之日趋严重,老百姓普遍认为:皇帝就是王法的象征,没有皇帝,也就无所谓王法了;没有了王法的约束,原本暗藏的种种罪恶随之凸显出来。原来贩卖私盐大都是地下交易,现在在市场上公开买卖;以前土匪都是夜黑风高作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抢劫。这就是袁世凯称帝前的社会状况,实际上已经处于全面瘫痪的临界阶段。
1706797179
1706797180 旧的权威打掉了,新的权威却没有及时树立起来,社会急需新权威的出现,以维系短时期内的稳定局面,杜绝社会秩序的完全崩溃。
1706797181
1706797182 孙文借宋教仁被刺案之机发动二次革命,表面上刚刚稳定下来的国家再次陷入混乱。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彻底丧失与北洋集团抗衡的实力。没有不同派系的实力彼此制衡,资产阶级式的民主共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石。
1706797183
1706797184 削弱最大的政敌后,袁世凯摆脱了原来的种种制约,开始实施中央集权。
1706797185
1706797186 在打败了国民党后,袁世凯的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他拥有了在中国实现威权制度的机会和权力,中国当时的国情似乎也急需建立新的权威。
1706797187
1706797188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北洋集团和国民党,当时还至少存在300个以上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此外,政府派将军到地方当督军,他们掌握军政大权后与中央貌合神离,拖欠税款之类的事情时有发生。
1706797189
1706797190 袁世凯等社会政治精英发现:共和后的中国非但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愈加衰弱,看起来比以前更像一盘散沙了。而 “二十一条”最终证明,共和体制下的集权并没有增强中国的外交实力,本国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
1706797191
1706797192 在内外交困中,袁世凯发现必须要寻找一个东西,一个精神的东西、制度的东西,把中国重新扶起来。于是,他想到了有传统道德做支撑的皇帝权威。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专制皇帝肯定是不能当的,这一点袁世凯不会想不到。袁世凯称帝的年号为“洪宪”,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袁世凯称帝的本意是想实行君主立宪。
1706797193
1706797194 从当时中国的国情来看,选择君主立宪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当时,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性宗教信仰,因而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凝聚国人,最佳选择莫过于延续了几千年的忠君爱国思想。在封建思想中,国家的代表者是君王,爱国就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作用下,袁世凯想到了称帝,他想以君主的权威来凝聚国人。
1706797195
1706797196 茅于轼老先生在接受《北洋大时代》创作组专访时,对于袁世凯这样说道:“他手里头有很强的兵权,而且这个人很能干,他联络的社会各方面的人脉非常的广,所以孙中山斗不过他,临时大总统就只得让了位。在袁世凯最初当总统的几年,他摆平了中国的各种势力,他是想要把中国改变成有规则有制度的国家。但是他没有摆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他还是想当皇帝,认为利用皇帝的权威可以把中国当时的各种问题简单化,一切问题就好解决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己也有野心。但是,他的主要出发点,还是觉得独裁更有利于实现他的理想,他当时是必然有这么个考虑的。”
1706797197
1706797198 对于当时中国的体制,美国宪法专家古德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统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他很不看好民国的未来,断定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他还预言“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古德诺直接指出,中国必须要实施君主立宪才有未来,否则将有混乱及亡国的危险。这些话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后来,袁世凯取消帝制,民国总统更换频繁,导致国家混乱,国力日益衰弱,直至日本侵华,几乎亡国。
1706797199
[ 上一页 ]  [ :1.706797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