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0122e+09
1706801220
1706801221 国会是个伟大的东西,但它的伟大只有在失去它之后才会显示其价值,而在它存在的时候却往往受到人们的百般拨弄和嘲讽。眼看木已成舟,这班议员们也只能自认倒霉,白白丢了年薪五千元的职位不说,最后在那些丘八老爷的威喝之下,只落得领取几十块大洋的川资打道回府,实在是晦气之至。
1706801222
1706801223 看到这里,大多数人以为袁世凯就要搞赤裸裸的专制了,但老袁却并没有那么头脑简单。他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并不是不要国会和宪法,相反,他是要一个合乎自己意愿的“国会”和“宪法”,这就是设立在国会之外的政治会议和后来的中华民国约法,这是后话。
1706801224
1706801225 在将国会解散后,袁世凯意犹未尽,又下令将地方议会也一并解散。对于这点,各省的都督倒是很乐意去做,谁也不想受到议会的限制啊。不过,国务总理熊希龄在受到多次的胁迫后,这时再也忍耐不住了,在签署解散地方议会命令后便向袁世凯提出辞职,而司法总长梁启超、教育总长汪大燮也受他的牵连一并辞职。
1706801226
1706801227 袁世凯见熊希龄去意已决,也就稍作挽留后照呈批准,暂由外务总长孙宝琦代理国务总理一职。湖南才子熊凤凰拜相还不到半年,除了给老袁当枪使,基本什么事都没干成。这还不算,熊才子最后还落得一身的不是,真是弄得声名扫地,狼狈不堪。受此挫折后,熊希龄也就绝意仕途,从此告别政坛,转而从事慈善和教育事业去了。这倒是他该去做的。
1706801228
1706801229 如此看来,不管是革命党也好,书生也罢,都不是老袁的对手。这老袁不仅搞军事有一手,搞起政治也很辣手,甚至搞起法律来,也同样是有板有眼、不落下风呢。你要说他不是枭雄,谁是枭雄?
1706801230
1706801231 话说回来,民国建立以后的制宪进程也不甚完美。譬如《临时约法》,因为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所以特别赶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匆匆出台,整个制宪过程不过一个月,在三读程序中竟然使用起立表决,不可谓之仓促草率。
1706801232
1706801233 在制宪会议中,对于实施内阁制还是总统制这样一个重大的议题,当时只有6名议员做了简短的发言并在不到4个小时就完成了表决,这实在是太轻率了。要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是否实行总统制的辩论足足进行了10天。作为一个新生共和国的国家大法,以如此迅速的速度,外加掺入制宪者的私心,如何能调和各方利益,帮助新生政权顺利过渡并促进国家的发展及其国民的幸福呢?
1706801234
1706801235 《临时约法》有两个重大缺陷,一是忽略了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这往往导致立法权和行政权发生冲突时缺乏一个制衡的力量;二是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没有做出规定。在《天坛宪草》中,这两个缺陷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而且还增加了其他的毛病,比如设立国会委员会代行国会之权力、议会有宪法解释权等,对大总统的各项权力则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这种“议会太强、总统太弱”的模式,完全陷入立法权大大压倒甚至侵犯行政权的不平衡状态,这显然是值得商榷和探讨的。
1706801236
1706801237 如果从袁世凯的角度来说的话,他当时也并不是一味的反对国会和宪法,至少在《天坛宪草》三个半月的制定过程中,制宪会议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经费也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宪法草案的顺利出台便是明证。事实上,袁世凯对宪政民主并不了解,他在政治立场上多倾向于实用主义,对于《临时约法》和后面的《天坛宪草》在行政权上的束缚,袁世凯何尝不是感到极其痛苦并试图有所补救。
1706801238
1706801239 但在袁世凯的修宪要求被制宪会议拒绝后,形势便急转直下。事实上,袁世凯提出的修正案类似与现在法国的半总统制,即扩大了总统的权力而适当缩小了议会的权力,因为二战前法国的议会内阁制中议会的权力太大,议会频频“倒阁”,导致政局混乱,这未必是个好制度呢。
1706801240
1706801241 事实证明,现在法国的半总统制既造就了一个相对强势的总统,也产生了一个相对稳定而有效的内阁,这种权力的平衡比单纯的内阁制和总统制来得更加符合实际。要是当时制宪会议慎重的考虑下袁世凯的意见,说不定民国率先发展出法国式的半总统制,这未尝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呢。
1706801242
1706801243 可惜的是,制宪会议中的议员们明显缺乏政治经验和妥协的意识,他们试图按照自己对民主共和的理解来制定一个宪法的美好蓝图,丝毫不考虑当时最具实力的北洋军政集团的利益和诉求,这样蛮干岂能不失败?要知道,民主的真谛本就是妥协,需要在有风度的对抗中进行经过反复多次的均衡博弈,这才能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制度性安排。
1706801244
1706801245 那些制宪会议的议员们实在是太年轻、太缺乏政治经验了。在71名制宪会议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占到94%,而35岁以下的又占到68%,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有留学或者革命的经历,不但缺乏行政管理经验,就连一般的社会经验也严重缺乏。这些人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按照教科书制定宪法,即使这个宪法再完美,但不符合实际情况又不具备可操作性,这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教条主义不但会害死人,而且会害几代人呢!
1706801246
1706801247 等到国会被解散、《天坛宪草》无限期的搁置后,不仅国会的制宪活动被中断,就连国会也是皮之不存。由此,民国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便开始进入了袁世凯的威权统治时期。
1706801248
1706801249
1706801250
1706801251
1706801252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1706799481]
1706801253
1706801254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1706801255
1706801256 二十 黎元洪入瓮,瀛台安置副总统
1706801257
1706801258 要说起解散国会的提议,这事却是出自于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之手。
1706801259
1706801260 有人会觉得奇怪了,这黎元洪不是革命元勋嘛,如何为虎作伥,跟着老袁助纣为虐了呢?
1706801261
1706801262 其实呢,也不奇怪,因为黎副总统虽为民国元勋,却非革命首义,他原本是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协统,在当时湖北算得上是第二号的军事领袖。他原本官当得好好的,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打算,不过为当时的形势所迫,被革命士兵们硬是从床底下拉出来做了首领。最开始的时候,黎元洪还死活不肯顺从革命,那句著名的“莫害我”,岂不是出于他之口?
1706801263
1706801264 倘若造反不成,朝廷追究下来,黎元洪按犯罪情节的话,还只能算是胁迫呢。
1706801265
1706801266 黎元洪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本就是讲究忠君爱国的旧派军官,他不仅在武昌起义前杀害过革命士兵,在当上湖北都督后他对那些起义出身的人也是充满了戒备和敌意。在他眼里,这些人怎么着都是些贼心不死的乱党,不可不防。譬如当时湖北号称“三武”的三位军事领袖(孙武、张振武、蒋翊武),其中有两位便是间接的死于黎元洪之手呢。
1706801267
1706801268 张振武之死,在前文已详细叙述,蒋翊武之死又是如何回事呢?原来,在南北议和后,蒋翊武担任了湖北军务部副部长,但受“群英会”暴动的牵连而被迫去职,在政治上曾经一度消沉。宋教仁被刺后,蒋翊武返回湖南参加了“二次革命”,也曾拉起一支队伍驻防岳阳。但革命党人在“赣宁之役”中很快失败,袁世凯到处通缉捉拿革命党,蒋翊武也只得逃走。
1706801269
[ 上一页 ]  [ :1.706801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