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03948
事实上,在巴黎的中国代表们也不甘心就此签字,他们先是提出一个“保留签字”的方案,即中国在和约上签字,但对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有所保留,不能承认。但是,这个方案也遭到了和会的拒绝,当时中国代表面临的选择只有无条件签字或者拒绝签字,别无他途。
1706803949
1706803950
北京政府最初是倾向于签字的,但在社会各界的反对下,只好把这个皮球踢给了专使团,说:“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自行决定。”
1706803951
1706803952
6月28日下午三时,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举行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这一天,中国代表团函告和会主席,表示中国将不派代表出席,也就是拒签和约。这一天,从上午开始,中国代表团住所的外面便围满了中国留学生和华工,他们公然宣称:如果代表团去签字的话,就要发动致命行动。
1706803953
1706803954
事已如此,倒也不必苛责于外交人员。毕竟,在一个“力大为王”的国际社会中,但凡你是国力比不过别人,难免不低声下气,所谓“弱国无外交”,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如此,弱国的外交家,岂不更是难当!
1706803955
1706803956
不管怎么说,“拒签和约”算是完成了“外争国权”的目标,而“罢免三贼”则完成了“内惩国贼”的任务。但是,山东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一直到1921年底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日军才最终撤出山东并归还青岛,但中国须花钱赎回胶济铁路,并且中日共同经营,这又为后来的“济南惨案”埋下了伏笔。
1706803957
1706803958
对于中国来说,1919年是躁动的一年,其中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民众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们开始觉醒,他们迅速成为新生的政治力量,并崛起于中国的舞台之上。在“五四”运动中的一些学生领袖,如张国焘、周恩来等人,还有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甚至新崛起的北洋第二代人物如吴佩孚等,他们即将在未来的政治进程中大放光芒,而学生作为一个新生的团体,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
1706803959
1706803960
“五四”,他们做到了;未来,他们也能做到。
1706803961
1706803962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了段祺瑞还出来说了几句话,其他老一代的北洋系人物却在这次运动中黯然失色。很显然,他们原先对学生的看法无外乎是“国家大事不用你们管,不好好念书,便是造反”之类的,由此,当学生运动突然崛起后,他们的表现大多是茫然而一无所知,也毫无手段,这或许也揭示了他们的时代,即将过去了。
1706803963
1706803964
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在北京去世,终年62岁。临危前,冯国璋口授遗言致大总统徐世昌,希望“和平统一”早日实现。冯国璋患病的原因,据说还是因为禁卫军的缘故。在清帝退位时,冯国璋答应一生不与禁卫军脱离关系,所以后来这个部队改编成陆军第十六师时,仍旧由冯国璋遥为领制,而且这个师也一直派出一个营给冯国璋作卫队,冯国璋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
1706803965
1706803966
后来,冯国璋做上了大总统,第十六师也分拆成了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两个师仍旧派出队伍轮流到总统府担任守卫工作。在冯国璋卸任回河间老家后,第十六师还派出一个连跟着下去,以示特殊关系。
1706803967
1706803968
1919年的10月,冯国璋为了调解十五师和十六师向陆军部争饷的问题再次返回北京,但不知为何,第十六师的师长王廷桢突然以陆军部的命令为借口,把跟随冯国璋这一连的士兵调回,冯国璋十分气愤,他觉得自己刚刚下台不久,而且当年曾许下诺言要和禁卫军的官兵永不脱离关系,而王廷桢作为自己多年的部属,如何能做出此等绝情之事。这时,他在家里洗了一个冷水澡,结果引发了急性肺炎,没有多久便去世了。
1706803969
1706803970
冯国璋死后,丧事和遗产分配都是委托给老友王士珍负责。段祺瑞后来也来吊唁,他仍旧像往常一样,面无表情的径直走到冯国璋的遗体前,将盖帘揭起,看了看老友的遗容,便回身走了。后来,段祺瑞派人送来亲拟的挽联,其中便有一句是“正拟同舟共济,何期分道扬镳”。
1706803971
1706803972
冯国璋因为从小生活艰辛,因而对钱的事情看得比较重,和袁世凯、段祺瑞这些人比,他算是一个爱财的人。据说,冯国璋在做大总统的时候,曾经命人将中南海的鱼捞出卖钱,一时传为笑谈。据他的幕僚恽宝惠回忆,为了钱的事情,冯国璋还与王士珍闹过别扭。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王士珍作总理,想派人去南方调停,但经费希望总统府出,但冯国璋却批示让他们自己解决,王士珍听了后气愤的说:“我一天到晚狗颠屁股垂似的,为的是谁?这一点钱,他还不往外拿!”
1706803973
1706803974
据当时的统计,冯国璋留下的遗产总值大概在300万元左右,这些钱是冯国璋多年的储蓄和投资所致,其中也包括了田地、股票等折合而成,这些钱后来都在王士珍的主持下分给了他的子女们。当然,冯国璋虽喜敛财,倒也无贪赃枉法之名。
1706803975
1706803976
“北洋三杰”的冯国璋首先走完了他的历程,而“北洋之龙”的王士珍则在辞去内阁总理后便不问政治,甘心退隐了。王士珍倒是作风清廉,不事铺张,他没有儿子,只有二女,他在1930年去世的时候,只有两处房产和十余顷田地,而北京的房产还是学生鲍贵卿和卢永祥等人给他买的。
1706803977
1706803978
由此,也就还剩个老段还老当益壮,仗着自己余勇可贾,要做一番大事业。不过,面对北洋第二代的挑战,老段能对付得了吗?
1706803979
1706803980
1706803981
1706803982
1706803984
1706803985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1706803986
1706803987
四五 老段也弄起了枪杆子
1706803988
1706803989
在讨伐张勋复辟的过程中,段祺瑞身边并没有一兵一卒,他当时主要借重李长泰的第八师、冯玉祥及曹锟的部队,这才讨逆成功……用流行的说法,这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完全凭借着个人的威望“咸鱼翻身”,这不能不说是有运气的成分在内了。
1706803990
1706803991
在湘鄂战争的时候,段祺瑞原本指望北洋的军队帮助他实现“武力统一”的梦想,但前线的部队毕竟不是自己的子弟兵,人家如何肯帮你火中取栗呢?所以,湘鄂战争进攻了两次,最终都是不了了之,段祺瑞也由此感到手中无兵的切肤之痛。
1706803992
1706803993
按理,段祺瑞曾在清末编练新军的时候先后担任过北洋三个镇的统制,在小站练兵的时候又担任过几个军事学堂的督办,怎么说也该有自己的子弟兵,但在袁世凯民国当政后,段祺瑞虽然被任命为陆军总长,但却与部队脱离了直接关系,这时间久了,指挥不动,也是在所难免。
1706803994
1706803995
由此可以这么说,段祺瑞终其一生,应该算是一个军人,而非军阀,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军队,也就不能借此拥兵自重,而这两点恰好是军阀的主要特征。不过,段祺瑞原本是具有这个条件的,可惜运气不佳,没有做好。
1706803996
1706803997
这又从何说起呢?
[
上一页 ]
[ :1.7068039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