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09058e+09
1706809058
1706809059 严复,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曾入福州船政学堂读书,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1879年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广泛地接触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甲午战后,他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落后,痛感民族危机严重,极力鼓吹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维新;要维新,就必须大力提倡“西学”。他除撰写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一些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其中尤以《天演论》一书影响最大。
1706809060
1706809061 《天演论》是严复根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译述而成的。
1706809062
1706809063 赫胥黎(1825—1895),是英国19世纪的思想家、生物学家,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决捍卫者,他的论文集主要是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在《物种起源》及其相关著作中,确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出很多后代。但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发育长大、生存下来的个体却很少。这是由于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如食物、空间等)是有限度的,每种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时都要进行斗争。这种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外部的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酷热等)之间的斗争,叫做生存竞争。生物在竞争中会发生遗传和变异,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获胜而存在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最终必然被淘汰,而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生物,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达尔文看来,生物之所以进化,关键在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不仅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且决定生物进化的速度,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1706809064
1706809065 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达尔文这一进化论的主张。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与自然界的进化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自然进化中起作用的是生存竞争,而人类社会进化中起作用的则是“天良”或“同情心”,人类社会的进化主要是情感的进化,赫胥黎称之为“伦理过程”。在他看来,人类所具有的“良心”或“同情心”控制了生存竞争,限制了人们的利己思想。社会越进步,“良心”和“同情心”等道德的作用也越大,最终伦理作用将取代生物的进化过程。他强调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化有本质的区别,从而突出人在进化中的主导地位。
1706809066
1706809067 与赫胥黎同时代的另一位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把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从而形成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生物有机体,而由于人口的压力所引起的竞争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动因。在竞争中,只有那些保留下来的少数后代才更能适应生存并得到发展。他根据种族竞争能力的强弱,把人类划分为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认为优等民族殖民劣等民族是生存竞争的自然法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706809068
1706809069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正是在翻译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基础上,根据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把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取舍和改造,并借此阐发自己的思想,高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论的猎猎大旗,对当时中国人民的觉醒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影响。
1706809070
1706809071 《天演论》于 1896年译成,1898年出版。这几年,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甲午战争的创痛未愈,列强瓜分的狂潮又至,亡国灭种的厄运就在眼前。而此时的清朝当权者,依然故我,不思改革。不少封建士大夫抱残守缺,坐以待毙。《天演论》的出版,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对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走向觉醒的一座丰碑。《天演论》告诉人们:中国已经危机重重,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律,中国已处在被淘汰的边缘,中国人只有“与天争胜”,变法图强,国家才会有救,民族才可生存。这种宣传,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石破天惊、震聋发聩的社会影响作用。《天演论》出版后,更是不胫而走,争相传阅,成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很多人就是通过阅读《天演论》,认清了当前的危险形势,激发了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才最终走上了改革或革命的新的道路。正如后来的革命派在《民报》上所说:
1706809072
1706809073 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
1706809074
1706809075 五、大梦谁先觉
1706809076
1706809077 19世纪末,当越来越多的爱国者希冀通过改良的方式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了革命救国的新尝试。
1706809078
1706809079 孙中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1706809080
1706809081 孙中山,幼名帝象,稍长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66年后改号逸仙。因从事秘密活动,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国内始称孙中山。
1706809082
1706809083 l866年10月21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历代为农,初薄有田产,后家道中落,到孙中山父亲孙达成的手上时,家境即已贫困,祖传田地变卖略尽。由于家境贫困,孙中山6岁起便开始下田参加劳动,或上山打柴、或拾取猪菜、或替人放牛,有空时,就帮家中做零活。孙中山后来自称“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因此“早知稼穑之艰难”。
1706809084
1706809085 9岁的时候,孙中山进入村塾读书,所习功课有《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以及四书五经选读等。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孙中山开始思考起人生的重大问题,开始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满。他自谓“当我达到独自能够思索的时候,在我脑海中首先发生疑问,就是我自己的境遇问题,亦即我是否将一辈子在此境遇不可,以及怎样才能脱离这种境遇的问题”。
1706809086
1706809087 幼年时期的境遇,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有着一定的了解和同情,对清朝官吏的横暴、赋税的苛重、社会的黑暗抱着强烈的不满,所有这些,对他后来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706809088
1706809089 在孙中山出生前两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是,它播下的革命火种却是无法完全扑灭的。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摇篮——两广地区,许多参加过这次革命的老战士,散落民间,到处传讲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斗争事迹。
1706809090
1706809091 孙中山在塾时,教师为洪杨中人,尝从容讲演当年历史。有太平天国败亡后仅存一老军者,亦尝至塾中伴谈,所言尤多感慨。学童以得此观听为乐艺,而先生见闻之后,英气溢于眉间,有时原原本本,抵掌而谈,使后来者咸得闻知。老军见其热忱种族观念,志愿非常,益加亲昵。一遇无事,则与先生评述当年战事,及洪秀全之为人。兴之所至,辄以洪秀全第二勉先生。先生得此徽号,视为无上之荣,亦慨然以洪秀全自居。同学闻而贺之者,大有人焉。
1706809092
1706809093 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们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反清理想,对幼年的孙中山有着巨大吸引力,给他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以后,孙中山在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学习时,就“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当他1895年冬在日本时,喜欢讲说故事,“而他所谓故事,即洪秀全如何起兵广西,定都南京”等等。
1706809094
1706809095 自然,当时的孙中山还处在童年时代。农民的贫困生活,太平天国的革命故事,虽然为他以后革命思想的形成埋下了种子,但整个说来,还很难说他这时已具有一种明确的政治思想,也很难说他这时已经立志终生献身革命。
1706809096
1706809097 如果孙中山只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确实最多也只能成为“洪秀全第二”。但是,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毕竟已经不是洪秀全那个时代了。尽管孙中山出生时,距洪秀全的死去只有二年;孙中山和洪秀全又都是广东人,两人的家乡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步伐走得太快了!就在洪秀全死后这些年代里,中国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已经开始出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了一批华侨资产阶级,其中就包括孙中山的大哥孙眉。
1706809098
1706809099 孙眉(1854—1915),比孙中山大12岁。他的少年时代也是在广东农村的劳动生活中度过的。15岁时,就到邻村的地主家做长工。1871年,因为家里的生活困难,应夏威夷政府的招募,出国赴檀香山做华工。起初,在菜园中、在农牧场里做雇工。过了几年,又到夏威夷群岛五大岛之一的茂宜岛去垦荒耕种。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逐渐发展成一个华侨资本家,自己开办了牧场、商店,兼营酿酒、伐木等业,以至有“茂宜王”之称。
1706809100
1706809101 据檀香山华侨、兴中会的第一批会员郑照言说:孙眉“自有大牧场,领地六千英亩。其中畜牛、马、猪、鸡、火鸡等牲口数万头。场地有山林,有平原。工人逾千,华人土人各半”。
1706809102
1706809103 孙中山的境遇在1878年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改变他的人就是他的长兄孙眉。
1706809104
1706809105 1878年,也就是孙中山12岁那年,孙眉派人把他母亲和孙中山接到檀香山居住。同年,孙眉寄回的侨汇逐渐成为孙家经济的主要来源。父亲不再当更夫,有时甚至还雇工从事耕种。从这年起,孙中山家庭的经济状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时,孙中山在孙眉的店中帮助店务。不久,孙眉把他送进了火奴鲁鲁意奥兰尼学校(Iolani College Honolulu)学习英文。该校系英国圣公会史泰利主教(Bishop Staley)于 1862年创立,1872年由韦礼士主教(Bishop Willis)接办。韦礼士为了让该校的中国学生皈依上帝,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些宗教课程。很快,孙中山对基督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除了平日功课外,在校亦热衷于读圣经及参与宗教活动,并且准备受洗入教。这件事,让孙眉大动肝火。孙眉认为:只有中国的教化最好,除了中国的教化以外,无论什么教,都是不正派,都要反对的。于是,1883年,孙中山被遣返回了翠亨村老家。不过,在檀香山的这几年经历,对孙中山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西校的教学方法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
1706809106
1706809107 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两校,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
[ 上一页 ]  [ :1.7068090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