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11557e+09
1706811557
1706811558 3.因捐纳而获得职衔的商人和举办实业的人士。
1706811559
1706811560 随着绅商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又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开始向政治舞台进军,企图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发展。特别是到新政的后期,代表地方士绅利益的国内立宪派与清廷的矛盾和冲突更趋激烈,二者斗争不可避免。
1706811561
1706811562 这是因为,庚子之役后,全面变革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在这样的局面面前,除了继续改革外,清政府已经别无选择。但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家财政已经告罄。问款,清政府无钱可赔;举办各项新政,地方官无钱可筹。整个社会能凑集巨资和承办大型事业者,唯赖于商。在这种情况面前,清政府一改过去之犹豫,在1901年,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的国策。紧接着,1903年,清政府又成立了商部,旨在以行政手段保护市场而不与商民争利。同时,清政府又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规定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地位平等的公司,并享有国家一体保护的权益。
1706811563
1706811564 为了鼓励人们投资商业,清政府还出台政策,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以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清末出现了一个民间投资的热潮。据史料记载,仅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形成。
1706811565
1706811566 随着绅商的崛起与经济利益及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政治领域,希望参政议政,更多地涉及到国家的政治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代表绅商利益的团体——立宪派集团应运而生。
1706811567
1706811568 就国内立宪派集团而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是张謇。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叶的国内政坛上,他是一位对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转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起过真正的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当时一直在国外从事舆论宣传活动,其影响在国内并不显著。
1706811569
1706811570 张謇作为东南各省众望所归的士绅领袖,因为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连续打击,对于政治颇有灰心之感。清末新政初期,他并不对朝廷政治的改革抱有多么大的希望。但是,随着绅商阶层地位的提高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张謇决定一改初志,积极投身到清末立宪运动的行列之中。1905年以前,他对立宪的期望并不是特别的急切。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兴起之后,他方才意识到条件已渐趋成熟,对立宪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从此反复奔走、劝说,终于促成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三位在全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总督,跟张謇均有私人关系)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
1706811571
1706811572 1906年底,张謇采取“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缓进方针,进一步与上海名流人物倡议成立了国内最早、最大的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接着,在张謇的带动下,各地立宪团体纷纷产生。这样,在清末这场政治动员的高潮中,绅商们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值正在迅速上升。历史将会表明,他们就要成长为清末中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706811573
1706811574 三、立宪高涨真因探寻
1706811575
1706811576 1904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1706811577
1706811578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立宪运动如一个波涛翻涌的大河,不可抑制地向前奔去。
1706811579
1706811580 1904年前后,中国的立宪运动所以高涨,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706811581
1706811582 1.日俄战争的刺激。1904年,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东三省的广阔土地上,遭受战火祸害的自然是中国人民,清政府理应积极进行干预。可是,日本在战前就劝告清政府保持中立,而清政府确也无力制止日俄两大强国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厮杀,只好于2月12日宣布保持局外中立。次日,清政府又声明,无论胜负如何,东三省主权仍然永为中国所有。
1706811583
1706811584 日俄战争的刺激,使国内的立宪运动开始走向高涨。以此为契机,国内立宪派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开始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
1706811585
1706811586 由于日俄战争关系到中国的安危存亡,而战争又是在立宪的小国日本和专制的大国沙俄之间进行的,因此国内中上层人士无不注目而视,倍加关切。
1706811587
1706811588 对于日俄军队在中国土地上厮杀,立宪派首先感到的是耻辱与愤怒;同时,他们也锐敏地预感到:战争将导致中国的前途和人们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
1706811589
1706811590 日俄宣战后第三天,《中外日报》即发表社论,称日俄之战“实有一大可喜之事在”。此次战争“又得发明世间一至大之公例”,这就是“国家强弱之分,不由于种而由于制”。
1706811591
1706811592 基于这种认识,立宪派相信,日本必定胜利。理由是:民权乃天赋之权,故立宪国民每至战阵之场,各以保守天权为务,生死不计也,岂彼专制之国专以军令示威者所可同日语耶?
1706811593
1706811594 形势果然朝着立宪派的预想进展。5月上旬,俄国舰队在旅顺海面受到重创,陆军的鸭绿江防线也被日军突破。立宪派再次以抑制不住的兴奋心情断言:
1706811595
1706811596 若中国,则黄种之专制国矣。鉴于日本之胜,而知黄种之可以兴,数十年已死之心庶几复活;鉴于俄国之败,而知专制之不可恃,数千年相沿之习庶几可捐。此二者之观念入人至深,感人之捷,数年之间必有大波轩然而起,虽政府竭力阻之,吾知其不能也。
1706811597
1706811598 1905年5月,俄国东调的舰队在对马海峡全军覆没。战争的结局证实了立宪派的预想,预想的被证实反过来又鼓舞他们积极投身于新一轮的政治改革运动。
1706811599
1706811600 立宪派确信,他们找到了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依据。他们一致得出结论:专制必败,立宪必胜。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自海陆交绥,而日无不胜,俄无不败,于是俄国人民乃群起而为立宪之争,吾国士夫亦恍然知专制昏乱之国家,不足容于20世纪清明之世界,于是立宪之议,主者渐多。
1706811601
1706811602 日俄战争有力地刺激着中国人民的觉醒,相信立宪可以救亡图存。日俄战争后,连许多守旧人物也因此转而鄙弃专制,转身投入到立宪运动的洪流中来。
1706811603
1706811604 2.民族危机的严重。日俄战争结束后,东三省主权能否保住不被列强侵占,十分令人焦虑。不仅如此,战争期间,其他帝国主义也趁火打劫,纷纷向中国伸出魔掌。
1706811605
1706811606 1904年7月,英军侵占西藏江孜,8月攻占拉萨,9月强迫西藏地方当局订立所谓《拉萨条约》,索取特权,妄想把西藏变为它独占的势力范围。同年8月,德国兵舰强行驶入江西鄱阳湖,悍然提出无理要求。9月,美国索取陕西榆林、延安两府的煤矿权。法国要求取得上海至绍兴的内河航行权,并遣军舰驶进鄱阳湖,耀武扬威。1905年,沙俄在对日作战的同时,还分兵侵犯新疆的喀什噶尔、伊犁等地。
[ 上一页 ]  [ :1.7068115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