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12497
1706812498
与革命党竞争势力,也是杨度鼓吹召开国会而又不好公之于众的又一个原因。
1706812499
1706812500
他曾经向梁启超谈过自己的想法:
1706812501
1706812502
其所以必以国会号召而不可以他者,因社会上人明白者甚少……必其操术简单,而后人人能喻,此革命排满四字所以应于社会程度,而见成为无理由之宗教也。吾辈若欲胜之,则宜放下一切,而专标一义,不仅使其脑筋简单者易知易从,并将使脑筋复杂者去其游思,而专心于此事……以此为宗教,与敌党竞争势力,彼虽欲攻我,亦但能曰办不到,而不能曰不应办也。
1706812503
1706812504
基于以上考虑,从1907年1月起,杨度即以《中国新报》为阵地,组织力量,阐发宪政理论,重点鼓吹召开国会。后来,他又支持宪政讲习会的满洲会员恒钧等创办的《大同报》月刊,也取同一立场,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1706812505
1706812506
杨度大声疾呼:召开国会乃是“惟一救国方法”。现在的世界是列强奉行“经济的军国主义”的“野蛮世界”,列强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侵略,已把中国变成“世界各国之中国”。中国贫弱的根源在于专制政体和政府的不负责任。要消除贫弱根源,使中国变成一个与列强并驾齐驱的经济军事强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实行政治革命,变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召开国会,把不负责任的政府改造成为责任政府。
1706812507
1706812508
在杨度看来,只要立宪派积极努力要求,召开国会是可以实现的。理由有二:
1706812509
1706812510
1.政治革命的对象只有政府,不包括君主在内,阻力在君主方面极小,只要人民势力发展到能够强迫政府,再对于君主进行要求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比民主立宪要推倒君主易于达到目的。
1706812511
1706812512
2.要求召开国会所恃之“武力”主要是社会舆论,但使举国舆论一致,政府势必投降。即使万不得已使用兵力时,由于不废除君主,“其兵力亦取警告政府而已矣”,较之革命也省力很多。
1706812513
1706812514
对于清政府及一切顽固分子所说人民程度不足,不能召开国会,杨度力驳其非。杨度认为,人民程度没有一定标准,若以普及教育和全部实行地方自治为准,在专制政体下永远办不到。看人民程度高低,只能以“中流社会”衡量,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常在中流社会”,“一国之优秀者常集于中流社会”,故论人民程度只要看看“中流社会”就够了。现在中国人民的程度虽不及目前立宪国的人民,但却超过了立宪国刚立宪时的人民。而且人民程度是通过立宪逐步提高的,召开了国会,可以增进人民的宪政知识,历练人民的参政能力,要人民提高而不召开国会,就是颠倒是非,欺骗国民。再者,政府官员皆来自人民,若谓人民程度不够,而政府已够,也绝无此理。
1706812515
1706812516
当时,立宪派中很多人抱着召开国会必须依赖政府的心理,还有些人害怕政府阻挠,怀疑国会开不成,这些都是妨碍召开国会的消极因素。
1706812517
1706812518
针对这种情况,杨度指出,世界各国从未有政府愿意自动召开国会以监督自己的,欲中国政府自动召开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官僚“心目中只有升官发财四字”,召开国会不利于“个人中饱,欲其赞成,不可得也”。因此,绝不应有依赖政府之心,要靠人民主动争取。只要大多数国民发动起来,“其势力已足于左右叱咤声中而促政府之倒矣”。
1706812519
1706812520
为此,杨度呼吁“天下贤者”起而组织政党,发动人民进行请愿,积极要求。
1706812521
1706812522
宪政讲习会成立后,杨度以该会名义发表意见书,呼喊人民重视自己的天职,奋起要求召开国会。
1706812523
1706812524
杨度不仅大力宣传鼓动召开国会,而且身体力行,组织同志上书政府,请愿召开国会。
1706812525
1706812526
1907年4月,杨度曾致书梁启超说:
1706812527
1706812528
弟于《中国新报》第三期已言国会之可即开,然仅此一报,不得为舆论同然之据,疑之者尚复不少,则虽结党,未必能遽盛也。弟意《新民报》及《时报》等合力专言开国会事,事事挟此意以论之,如此者二三月,则国会问题必成社会上一简单重要之问题。
1706812529
1706812530
梁启超痛快地接受了这个意见,复书说:“诚为良策。弟当遵此行之,并在《时报》上有所鼓吹。”
1706812531
1706812532
1907年9月25日,在杨度的努力下,宪政讲习会选派代表熊范舆、沈钧儒、恒钧、雷光宇赴京,将有一百余人签名的请愿书呈送都察院代奏。请愿书指出,“国家不可以孤立,政治不可以独裁,孤立者国必亡,独裁者民必乱”。资政院未有民选精神,不能代表国民。“非即行开设民选议院,使国家内部无上无下,同心协力,共济艰难,则国家终无自强之机,外患终无杜绝之日。”“非开设民选议院,使万机决于公论,政权广及齐民,则独裁之弊不除,内乱之源不塞。”要求朝廷“于一二年内即行开设民选议院”。清政府未予理会。
1706812533
1706812534
杨度等知道一纸请愿书达不到目的,毫不气馁。他相信,“有强压国民必败之政府,而无要求政府不胜之国民”,鼓动国民“接踵而起,与政府为再度、三度、十度、百度之宣战,非得勿休,非获莫止”。
1706812535
1706812536
杨度等人鼓吹召开国会及其发动领导的和平请愿促进了国人的觉醒。而清廷筹备立宪的迟缓不力,在涉外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软弱态度,以及颁布限制人民民主自由的种种法律命令,又使立宪派认识到召开国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力地触发了他们要求召开国会的动机。经过立宪派的宣传鼓吹和组织领导,一个全国性的要求确定召集国会年限的请愿运动迅速展开。
1706812537
1706812538
在络绎不绝上书要求召开国会的过程中,帝国宪政会是要求召开国会较早的一个。
1706812539
1706812540
1907年10月,该会即发动菲律宾、新加坡和香港的华商数万人推举代表入京,呈禀农工商部,要求速开国会,“以重人民参政之权”。同年11月15日,澳洲的帝国宪政会和《东华报》也电请召开国会。1908年,帝国宪政会和南洋各支会都积极参加了请愿运动。
1706812541
1706812542
1907年12月,宪政公会、政闻社和预备立宪公会、宪政研究会商定发起各省士民签名,接着分头派员赴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江西、广东、河南等省活动。至1908年3月以后,运动渐次在全国各地展开。
1706812543
1706812544
政闻社:1907年12月,资政院总裁溥伦奉命赴日访问,梁启超觉得应利用这个机会表示意见。他考虑到若提出要求召开国会,必与熊范舆等的上书重复,也不会如其透辟,而且还可能引起政府惊恐,倒不如借资政院做文章,“以国会之组织寓诸资政院”,“为暗渡陈仓之计”。因为“资政院为明年即设之机关,若能采用,则明年即已见国会之成立”,实际上更快。所以,他写了一篇说帖,让马相伯和徐佛苏、侯延爽、长福在横滨呈交溥伦。内讲:既然设立资政院是为了树立议院基础,“则凡将来议院所应有之权限,今之资政院皆当有之”,包括完全的立法权、承认预算权、参与条约权和上奏弹劾权。其组织应含有上下两院性质,以半数议员备将来上议院之选,由钦选议员和各省咨议局派出的代表组成;以半数议员备将来下议院之选,全部民选。行政官本不能充任议员,只是中国属于草创,可以从权,人数宜少。对这个说帖,梁启超“自觉得意已极,巧言如簧,易于动听,又多为烘云托月之法,使易堕我玄中”。
1706812545
1706812546
1908年7月2日,政闻社致电宪政编查馆,要求三年内召开国会。电报说:开设国会,“中国存亡所关,非宣布最近年限,无以消弭祸乱,维系人心。且事必实行,则改良易;空言预备,则成功难”。“乞速宣布年限,期以三年召集国会。”
[
上一页 ]
[ :1.7068124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