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16067
1706816068
[112] 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第33页。
1706816069
1706816070
[113]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372页。
1706816071
1706816072
[114] 参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第179—197页。
1706816073
1706816074
[115] 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寒柳堂集》,第148—149页。
1706816075
1706816076
[116] 参见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太炎与汪康年有亲戚关系,由汪康年派叶瀚请入《时务报》馆,后反对康有为自命教主,被康党围殴,愤而退出。
1706816077
1706816078
[117]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2045页。
1706816079
1706816080
[118]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2600页。
1706816081
1706816082
[119] 同上书,第2763页。
1706816083
1706816084
[120] 《王照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第573页。
1706816085
1706816086
[121]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649页。
1706816087
1706816088
[122] 草胜:《改革的气运》,《大阪朝日新闻》1898年6月10日。引自藤谷浩悦:《戊戌变法与东亚会》,《史峰》第2号,1989年3月31日。
1706816089
1706816090
[123] 《时务报》第52册,1898年2月21日。
1706816091
1706816092
[124] 《清国新闻记者》,《大阪每日新闻》1898年1月17日。参见藤谷浩悦:《戊戌变法与东亚会》,《史峰》第2号,1989年3月31日。
1706816093
1706816094
[125] 《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951页。
1706816095
1706816096
[126] 吴以棨来函谓:“穰公到东,不及廿日返华,何如是之速?孙公消息已得否?”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295页。
1706816097
1706816098
[12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79页。
1706816099
1706816100
[128] 《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783页。
1706816101
1706816102
[129] 1898年1月1日梁启超来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852页。函谓:“东行事弟亦刻不能忘,惟前往之人,必须极老诚、慎密、镇静者乃可。意中之人实无几,兄自往则弟以为不可,不可轻于一掷也。然今日实到山穷水尽之时,更雍容一刻,不知又作何了结,此惟兄相时而动。若此信到时,而德事尚未了,则往复之变,殆不可问,兄或以春初姑往一观之,以未为不可。惟切须慎密,无待多嘱。”
1706816103
1706816104
[130] 《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782页。
1706816105
1706816106
[131]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831页。
1706816107
1706816108
[132] 《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484、503页。
1706816109
1706816110
[133]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775—782页。
1706816111
1706816112
[134]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2756—2758页。邹代钧函复谓:“东游事,公之心鄙人与伯严都知之,惟若辈甚欲以此相陷。公度已将此电节庵,伯严极言公度不可如是,公度始改悔,而康党用心尚不可知(徐勤屡椷言)。鄙人甚不愿闻有此事,若辈陷公固不可,若辈自陷亦不可,惟愿此后无事也。”陈庆年《横山乡人日记》5月20日记:“闻节庵说,黄公度复电,以路远不及商量为词,且诬汪入孙文叛党,其实公度欲匈挟湘人以行康学,汪始附终离,故群起攘臂。爰发其隐情以复公度。公度嘱陈伯严电复,谓其徇人言逐汪太急是实,并无欲行康学之事云。”(陈庆年:《戊戌己亥见闻录》,《近代史资料》第81号,第111页)
1706816113
1706816114
[135]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364、1368、1371页。
1706816115
1706816116
[136] 《井上雅二当用日记》附件,《中国自立会的布置》,《乘桴新获》,第379—381页。
[
上一页 ]
[ :1.7068160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