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24937e+09
1706824937
1706824938 其结论则为:开铁矿,增设船炮新厂,以改良武备。[49]
1706824939
1706824940 在这样一个狭促的基础上,李鸿章虽能看到新式枪炮和电报、铁路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参谋总部制度、现代兵役制度及其背后的一整套现代陆战体系。同样的,他紧跟世界海军兵器的发展前沿信息,却始终不知道什么叫海军,自然更不可能拿出一套可行的海军发展规划。虽然在晚清官场上偶尔也有人论述到海军战区划分、海军教育、海军制度和海军基地等问题,但都很难形成认知的突破。
1706824941
1706824942 1. 战区划分及海军发展之总体规划
1706824943
1706824944 同治六年(1867),丁日昌便曾建议设立三大水师:[50]
1706824945
1706824946  
1706824947
1706824948  
1706824949
1706824950   名 称     北 洋     中 洋     南 洋     基 地     大 沽     吴淞江口     厦 门     辖 区     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     苏浙各海     闽粤各海     指挥官     北洋提督     中洋提督     南洋提督   1874年台湾危机后,丁日昌除将中洋水师改名为东洋水师外,其他并无变化。周家楣建议设立五支水师,每支水师下辖两艘铁甲舰、二千五百人。[51]中法战争后,清廷内部又出现了多种分区方案:[52]
1706824951
1706824952
1706824953
1706824954
1706824955 所有这些建议,虽能立足东南海防进行针对性设计,但均大大低估了现代海军发展的财政消耗,完全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至于左宗棠的建议,更是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现代海军离不开专职军港及岸上设施的支持,按其设计,至少需要经营八个军港,亦非当时中国力所能及。
1706824956
1706824957 后来清廷在发展海军时,选择了李鸿章与穆图善的建议,而在发展上则尽量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多少是一种务实的回应。但仍有过于分散资源的缺失。原因即在于,当时中国最大的威胁是俄罗斯与日本,均聚集在东北亚一隅。华东、华南地区不仅是列国通商地区,又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日俄均不敢随便将战火扩展到该区,实无发展区域海军的急迫性。倒不如集中精力,先在渤海地区经营一支水师、一个军港,再逐次向外扩充。
1706824958
1706824959 2. 海军制度
1706824960
1706824961 左宗棠去世前还曾建议设立海军部,但对其权限的设定却拘泥于“选将练兵、筹饷、造船、制炮”。[53]有一段时间,清廷居然还将海军的管辖权归在外交部性质的总理衙门之下。中法战争后成立的总理海军衙门,既不是个海军军政机构,也不是个海军军令机构,主要负责人全部是兼职,更像是一个负责海军筹办的委员会和秘书处。此外,既然连陆军都没有引进参谋总部制度,更难以指望海军迈出这一步。积弊之下,晚清建设海军数十年,却始终处于既没有军政系统也没有军令系统的无脑无心状态。
1706824962
1706824963 而同样成军于中法战争后的北洋海军,虽然使用了海军的名称,且可以对外使用大清国海军的称呼,但在本质上仍只是一支舰队。且被置于直隶总督的管辖之下,与北洋陆军相并列,仍是一支半地方化的部队。其他如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同样只能在传统的督抚制度下,分割在不同的总督辖区,变成高度地方化的军队,从而造成四大水师平时缺乏统一管理,战时缺乏统一指挥的扭曲结构,严重浪费了本就匮乏的国家资源。
1706824964
1706824965 现代兵役制度同样始终没有提上讨论的日程,到甲午战争爆发时,相比日本海军上万人的精干队伍,中国北洋海军则只有四千余人,完全没有预备役和后备役支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706824966
1706824967 3. 海军教育
1706824968
1706824969 左宗棠在创建福州船政局时设立了船政学堂,该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基本上没有超出船舶制造和船舶驾驶的范围。后来李鸿章在北洋辖区内建设的各类海军教育机构也大多如此。而且当时中国普遍以科举为正途出身,藐视新式教育,这就严重限制了海军教育的生源质量。学生入学之日,校方要和家长、学生签订保证学生绝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契约。每逢科举考试之时,整个学堂就会如临大敌,全面戒严,并将所有学生集中起来作监督性管制,以防有人偷偷外出考试。不仅学生如此,对于那些没有“功名”或科场不利的老师,也要防止他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八股考试上。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员,不仅知识面狭隘,且严重缺乏职业尊严感,严重限制了海军的发展。
1706824970
1706824971 4. 基地建设
1706824972
1706824973 在基地建设问题上同样暴露了主事者缺乏规划和洞见。
1706824974
1706824975 从后勤的角度看,基地建设对现代海军意义极大,但清政府一度忙于买船,却从未想过船买来后如何驻泊又如何维修。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虽然建设了旅顺和威海卫两个基地,但只有旅顺具有战舰维修机能。
1706824976
1706824977 从管理的角度看,基地作为军舰母港,其防御及各类岸上设施的统合,都影响着舰队的战斗力。但是,清政府在发展海军时,始终没有围绕基地形成新的指挥管理机构。各地区的造船、修船机构、武器制造机构、岸上防御部队、岸上设施管理机构,最终都只向某个地方总督负责。而这个总督之下,只有一些传统文人组成的幕僚团,没有现代化的参谋机构,从而造成了一种极度低效的管理体制。
1706824978
1706824979 最后,从实战攻防的角度看,日本如欲对中国大陆采取攻势,无外乎北中南三线。北线即经朝鲜入东北,中线则侵略长江口,南线则经台湾谋取对闽粤地区的控制。由于受到前述外交原因的限制,日本不敢直接在中、南战线上扩张。故中日一战,必在黄—渤海沿岸地区。日本在这个方向上,又有四条攻击路线,一在朝鲜东海岸登陆,一在釜山登陆,一在朝鲜西海岸登陆,一在直隶平原附近登陆。这就凸显出辽东、山东和朝鲜三个半岛的重要性。清廷的上策仍在于建造环渤—黄海的铁路、电报网,同时进行以参谋总部革命为中心的陆军转型,逐步将朝鲜半岛整合进北洋防御圈。这就又绕回到了陆权复兴的老问题上。
1706824980
1706824981 中策则在于能立足旅顺、威海和仁川,发展新式海军,积极经营环黄海外三角防御。这样一支新式海军,就可逼迫日军采取第一节中提及的釜山方案和元山方案。如能更进一步经营釜山、对马,就可以将战火压到日本的家门口。再考虑到日本本土南北狭长的事实,如果中国海军能够控扼住对马海峡这个中央位置,日本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军就将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1706824982
1706824983 但实际中清廷选择的却是下策:放弃陆权复兴的机会,但又不经营仁川港,而是满足于大沽口、旅顺口和威海卫的环渤海内三角防御。这样一来,由于缺乏铁路网提供陆上快速机动,这个三角区之间的互相援助只能依赖海军,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对海军的依赖。一旦这个杀手锏被对方规避或摧毁,则前述三点便处于无法互相支援的分割状态。同时,由于放弃了对仁川的控制和经营,又为日本突然袭夺仁川、汉城留下了攻击的漏洞。而一旦日本通过早期的突然袭击控制了仁川、汉城,就将对中国形成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并进而获得向中国本土展开攻击的优良据点。
1706824984
1706824985 清政府上下不仅缺乏经营海外基地的意识,同时也没有阻止日本获取相应基地的意识。对日本釜山租界的长期置若罔闻,以及默许日本军舰和列强军舰一样可以在和平时期自由进出朝鲜通商口岸的事实,都是绝佳的注脚。
1706824986
[ 上一页 ]  [ :1.7068249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