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25538e+09
1706825538
1706825539 这就又引出历史研究的起始问题。
1706825540
1706825541 历史是一个整体,但后人研究时,却必须予以分割,不然便将成一大混沌,终始本末均将无从落实。分割之际,如何得宜,最费思量。而战略研究和战史研究尤其注重探本溯源。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处臣光曰中强调的那样:“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1]战略对抗、军事冲突,都讲求未雨绸缪,则此未雨之端点,即后人反省之起点。超此端点而前,均为弱联系;超此端点而后,则已入庐山之中,再难见全貌。
1706825542
1706825543 以本章主题而论,甲午战争爆发的直接导因在于中日竞相出兵朝鲜引发的外事危机,而这出兵又源于朝鲜内部东学党暴动的失控。故而,绝大多数讨论甲午战争的专著都选择以东学党事件为叙述开端。这就比以丰岛海战、中日宣战为开端,更能厘清来龙去脉。但更深一层地分析,就会发现:东学党的暴动固然并非第一次发生,类似危机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从1882年的壬午兵变,到1885年的甲申政变,再到1893年的东学党骚动和粮食危机,直至1894年的东学党暴动和金玉均遇刺,涉及中日朝三方的危机已发生多起,中日同时出兵朝鲜的事变在壬午、甲申年亦已发生两次。这连续危机的背后,正隐藏着日方的余味策略。而中国在处理相关危机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有效的危机处理程式,但同时也形成了带有严重盲区的思维定式。1894年日军的图穷匕见,正是对中方思维定式的利用。换言之,到甲午年,中国仍在用这套老定式处理新危机,而日本要做的便是竭力避免往事的重演,力主打破老定式、形成新格局。其中正蕴含着余味策略与鬼手策略的结合。
1706825544
1706825545 因而,如不能将此前数次危机中双方的博弈得失梳理清楚,便难以看清甲午年6月双方行动的深层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将研究的起点再向前推,从而更有力地回到1894年。
1706825546
1706825547
1706825548
1706825549
1706825550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修订版) [:1706823450]
1706825551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修订版) 第二节 从壬午到甲午(一):朝鲜危机的演变
1706825552
1706825553 如本书第二章所论,朝鲜半岛在19世纪下半叶实已成为中日之间的必争之地。日本无论是侵略中国,还是抵御俄国,都要以朝鲜半岛为国防第一线。因此之故,自江华岛事件以来,日本便软硬兼施地强化对朝鲜的控制。面对日本的侵略,朝鲜奉行的是以华制日的策略,即搬出中国这个宗主国来威慑日本。对此,日本针锋相对地采取了如下策略:大力推动中日之间建立欧洲式外交关系。如此一来,日本就和中国处在了平行位置,如朝鲜仍坚持自己的对华藩属国地位,也即等于同时承认了日本的上国地位;如朝鲜和日本也建立欧洲式外交关系,则等于事实上否定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这就使中、朝两国都处在了一个两难抉择的状态之中。
1706825554
1706825555 作为处在大国夹缝中的弱小国家,朝鲜当时实在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只能仰赖中国来打破这个两难死结。而打破的方式又有三种:
1706825556
1706825557 选择一:奉行双轨制外交,对欧美列强奉行欧式外交,对亚洲邻国则仍坚持传统的一套朝贡体系。
1706825558
1706825559 选择二:在欧式外交的框架内,转化中朝宗藩关系,其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变朝鲜为中国的殖民地,变朝鲜为中国的总督辖区,变朝鲜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变朝鲜为中国的附属国,变朝鲜为中国的特殊盟邦。无论采取哪个途径,都要由中国来负责朝鲜的国防安全,并不同程度地决定其外交政策。
1706825560
1706825561 选择三:像弃掉琉球那样弃掉朝鲜,满足于单方面的外交不承认。
1706825562
1706825563 三者中,最不可取的是第三方案,因为这意味着变相资敌,从而在事实上失去国防藩篱。最缺乏可行性的则为第一方案,因为欧美列强也在不同程度觊觎朝鲜半岛,而中国正处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发捻内战迁延不决的持续衰落状态内,实在无力再维持传统的一套朝贡体系。因而只能在第二方案的五种选择中进行取舍。
1706825564
1706825565 可惜清王朝最终奉行的却是鸵鸟政策。清政府不敢替朝鲜出头,又不甘心像抛弃琉球那样抛弃朝鲜,还念念不忘靠保住朝鲜来维持传统的天朝形象。日本利用了清政府的这种心态,摆出不承认中朝宗藩关系的姿态,一再主动挑起外交纠纷。清政府被动应对,最多在宗藩虚名上赢得日本对现状的认可,而一旦让步,却必须向日本付出真实利益的转让。日本即借助这种主动出击、以虚换实的外交策略,在朝鲜问题上一再得分,得寸进尺。
1706825566
1706825567 不胜其扰的李鸿章乃在光绪五年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推动朝鲜开国,以向列强开放市场换取列强共同保障朝鲜安全。[2]此策推行后,日本的侵朝野心并未收敛,美国反而带头推动承认朝鲜为独立主权国家,矛头直指中朝宗藩关系。反倒是英国,出于维持远东均势的考虑,一直承认中朝宗藩关系,其在朝鲜的外交、税务机构均隶属于在华相应机构,而不像日美等国均已在朝设立独立机构。
1706825568
1706825569 与之同时,朝鲜内部的政局也日趋复杂。
1706825570
1706825571 韩王李熙柔弱,政权操之于本生父大院君李罡应和闵妃之间,李、闵二人又矛盾不断,构成朝鲜高层的巨大裂痕。李罡应亲华,但盲目排外。闵妃外交政策较灵活,但不亲华。如何平衡两派分歧,颇令清廷踌躇。1882年7月23日,朝鲜内部发生壬午兵变,李罡应立即加以利用,企图趁机消灭闵氏集团,并驱逐日本等外国势力。当时中国正因越南问题陷入和法国的纠纷中,李鸿章则在籍丁忧,直隶总督一职由其旧部张树声代理。日本虽对华作战尚无胜算,却自期对朝鲜可保必胜。日本高层认为此为有利时机,便以日本使馆和侨民利益受损为由,于7月31日决定出动海军赴朝鲜,悍然进行武力干预,企图借机压迫朝鲜割让仁川港、巨文岛等战略要地。[3]但是,出乎日本意料的是,这次清政府却做出了强烈反应。
1706825572
1706825573 在日本出兵的同时,清廷也出动北洋陆海军赴朝,并在陆军出兵规模上压倒了日军。面对中国的迅速反应,日本转而向朝鲜理论使馆、商民损伤赔偿问题。最终在8月30日迫使朝方签订了《日韩济物浦条约》。该条约规定:
1706825574
1706825575 一、朝方承诺捕捉杀伤日人之凶犯;
1706825576
1706825577 二、朝方厚葬遇难日人;
1706825578
1706825579 三、朝方支付死伤日人遗族抚恤金5万元;
1706825580
1706825581 四、朝方支付日本国家损失赔偿金50万元,每年10万,5年付清;
1706825582
1706825583 五、日本公使馆置兵员若干备警事,且朝方要负责修缮相关士兵驻扎的兵营。等到朝方履行条约一年后,如日本公使认为不再需要相关警备,不妨撤兵;
1706825584
1706825585 六、朝鲜国特派大官修国书以谢日本国事。[4]
1706825586
1706825587 通过第五条,日军以保护使馆为名在朝鲜驻扎了1 000名士兵,中国也将渡海平乱的六营陆军的半数(1 500人)留驻汉城,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虽然中国略占优势,但日军得以长期驻兵,仍不能不看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 上一页 ]  [ :1.7068255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