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27171
1706827172
4. 佳龙里村的战斗不足以作为两军战力对比的正常依据
1706827173
1706827174
从战果上看,日军在佳龙里村猝遭伏击,一度陷入巨大混乱,且付出数十人的伤亡。清军则在日军大队抵达后主动脱离战斗,日军整个右翼队陷入极大混乱,直到凌晨5时才恢复行军,此时大岛义昌率领的左翼队已经开始发起主攻。由此可知,佳龙里村的战斗是清军进行的较好的一次战斗,其胜因在于:清军在暗处,又使用六连发步枪;日军在明处,且经过在复杂地形上的连续暗夜行军后,秩序混乱,火炮又都被大岛义昌带到了左翼。这才造成了清军依托村落建筑破敌的结果。等到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后,清军在白昼战斗中仍依托村落建筑防御,反而成为日军火炮的活靶子。两相对比,可知此战的胜利实在是相当特殊,不足以引为日清陆军战斗力对比的正常依据。战后清军显然没有深度反思此战的战术意义,日军则似乎已从中领悟到夜间村落作战的要领。
1706827175
1706827176
5. 伤亡数据分析
1706827177
1706827178
此战双方伤亡人数大致接近,但意义完全不同。日军的阵亡人数几乎全部是因为佳龙里村的伏击,在月峰山一带的战斗中则伤亡极其轻微。而清军正相反。考虑到佳龙里村的战斗并不能代表正常情况下的两军战力对比,则从月峰山一带的伤亡比中正可窥见两军战斗力之差距。
1706827179
1706827180
6. 日军对清军的后撤路线判断缺乏弹性,未提前做好预案,终于失去更大的战果
1706827181
1706827182
事实证明,从清军的角度讲,离开牙山与战而后撤是正确的。离开牙山摆脱了被日军全歼于牙山绝地的危险。战而后撤则至少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阵地上有准备地作战,而避免了在转移途中遭日军袭击。但叶志超军最终能脱困,仍要感谢日军的判断错误。日军对清军的撤退路线判断缺乏弹性,想当然坚持认为清军只有退回牙山一途,从而错过了最佳的追击时机。岂料清军早已将退却轴线由成欢—牙山调整成了成欢—公州。而牙山老营守军亦能于成欢战后,在武田和大岛两军的缝隙中逃出,更堪称善于撤退。只可惜清军全无相关记载,后人也很难探清其中窍奥了。
1706827183
1706827184
7. 叶志超增援问题
1706827185
1706827186
后世史家多认为,清军之所以在成欢战败,是因为叶志超未能及时增援,实则不然。因为聂士成战前说得清楚,叶志超的任务是转移辎重,只有当成欢战斗胜利后,叶志超才向北跟进,否则是聂士成率军南下,全军“绕道而出”,北上平壤。既然计划如此,叶志超不来增援亦属正常。何况叶部仅500人,又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如何有效增援也是一大问题。
1706827187
1706827188
8. 叶志超军安全北撤的影响
1706827189
1706827190
对清军而言,本已陷入绝境的叶志超军居然能大致完好地成功北撤,真可以说是意外之喜。对日军而言,等于浪费了6月出兵竞争与丰岛偷袭带来的战术优势。但清军在成欢之战中暴露出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缺陷显然难以在短期内得以纠正,不免又为未来的战斗蒙上厚厚的阴影。好在日军也有一个轻视后勤的短板,处处掣肘作战单位。两相抵消,以陆战而论,大抵仍是个旗鼓相当的格局。
1706827191
1706827192
下一步,双方就要在互相宣战的情况下,进入堂堂正正的正面对决。次章首先要对比检讨的,就是双方战争计划之优劣得失。
1706827193
1706827194
[1]参阅Martin van. Creveld,Supplying War:Logistics from Wallenstein to Patton.
1706827195
1706827196
[2]《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第八卷,第1—2页。
1706827197
1706827198
[3]明治二十七年6月29日,日本参谋总长炽仁亲王发给大岛义昌的训令。转引自中塚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102—103页。
1706827199
1706827200
[4]明治二十七年6月29日,日本参谋总长炽仁亲王发给大岛义昌的训令。转引自中塚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102—103页。
1706827201
1706827202
[5]据日军战后统计,甲午战争期间的日军野战粮秣补充,就地征发所得仅49 600石,后方输送量却高达462000石。《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第八卷,第89页。
1706827203
1706827204
[6]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63页。
1706827205
1706827206
[7]杉村浚:《明治廿七八年在韩苦心录》。《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36页。
1706827207
1706827208
[8]杉村浚:《明治廿七八年在韩苦心录》。《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36—37页。
1706827209
1706827210
[9]《东征日记》六月十一日条。《中日战争》,第6册,第8页。
1706827211
1706827212
[10]《东征日记》六月十一日条。《中日战争》,第6册,第9页。
1706827213
1706827214
[11]《东征日记》六月十一日条。《中日战争》,第6册,第9页。
1706827215
1706827216
[12]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第1册,第18页。
1706827217
1706827218
[13]《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21—22页。据日军推断,这很有可能是清军采取的强化防御措施。有意思的是,在清军的记录中反而找不到相关记录。但无论这种情况是谁造成的,无疑都进一步增强了防御效果。
1706827219
1706827220
[14]《东征日记》,《中日战争》,第6册,第10页。参考日军记录予以修正。
[
上一页 ]
[ :1.7068271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