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28817
此时能扭转战局的“奇迹点”即在于旅顺能否长期坚守。盛宣怀已看出此中关键,他在11月19日给旅顺各将的电报中说:“皇上看旅顺甚重,不吝爵赏,已催宋帅统铭军、晋军由复州进援。章鼎臣带八营,唐沅圃带六营,均由营口至复进援,约须半月可到。务望诸公努力坚持,兵勇必须重赏。闻倭兵不过两万,今旅、复夹攻,兵已不少,但坚守一月,必获大胜。”
1706828818
1706828819
岂料旅顺竟又在一日内告失!
1706828820
1706828821
这就清晰揭示出一个事实,清军之所以不能利用宋庆、聂士成创造的战机翻盘,关键即在于金州、旅顺抵抗时间太短,对日军的杀伤也太小。如将之与十年后的日俄战争相比,则更为明显。
1706828822
1706828823
1904年5月25、26日,日军集中三个师团的兵力,攻击俄军一个师在南山(金州之南)一带布设的野战阵地。日军在两天内打光了半年的炮弹储备,伤亡亦极其惨重:
1706828824
1706828825
1706828826
1706828827
1706828828
资料来源:“歴史群像シリ一ズ”,《【決定版】図說日露戦争兵器·全戦闘集》,第63页。
1706828829
1706828830
最后只是因为俄军遭到金州湾方向的日本军舰的炮击,才主动撤往旅顺。[76]
1706828831
1706828832
日俄旅顺之战更是血腥而旷日持久。日军前后投入13万人(含后方部队)的兵力,攻击63 000名俄军(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水手和俄侨)防守的旅顺,前后历时191天,日军前后共发起三次总攻击:
1706828833
1706828834
1706828835
1706828836
1706828837
资料来源:“歴史群像シリ一ズ”,《【決定版】図說日露戦争兵器·全戦闘集》,第99页。
1706828838
1706828839
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并动用了280毫米口径的重炮后,日军才攻克了旅顺。
1706828840
1706828841
虽然日俄战争发生在10年之后,但这10年间,陆军技战术的发展缓慢,远不能与海军相比,且战场相同。之所以战果相差悬殊,关键即在于战术不同。这就是下面要检讨的问题。
1706828842
1706828843
1706828844
1706828845
1706828847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修订版) 第五节 金旅失守的战术检讨
1706828848
1706828849
金州、旅顺迅速失守的实质,是清军战术体系缺陷在要点守备层面的全面暴露。其问题主要存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1706828850
1706828851
1. 指挥混乱
1706828852
1706828853
清廷始终没有指定辽东战场的战区指挥官和旅顺口的城防司令。旅顺的问题尤其复杂,海军归丁汝昌指挥,船厂等后勤机构归龚照玙负责,陆路防御兵力则分别由姜桂题、张光前、黄仕林、程允和、卫汝成、赵怀业(原大连湾指挥官)、徐邦道(来自金州)等七人分统。从而形成三个系统、九位指挥官的离奇格局。李鸿章深知此种局面的危险,乃于大连湾失守的当天举荐正在津沽一带募兵的广东提督唐仁廉“前往督同诸将急筹守御”。[77]次日(十月十一日)光绪批准了李鸿章对唐仁廉的举荐。[78]但因为不敢派船直接去旅顺,最终取消了唐仁廉的旅顺之行,改为命其率6营新募兵经营口增援宋庆军。[79]等于旅顺始终没有总指挥。
1706828854
1706828855
2. 兵力不足
1706828856
1706828857
日俄战争中,俄军守备旅顺的总兵力约63 000人,[80]但也只能维持23—25公里的防御周界,[81]纵深最浅处只有3公里。[82]1894年清军的防御范围与之大致相当,但兵力却仅有俄军的四分之一,且绝大多数是战斗力极差的新募兵:
1706828858
1706828859
守金州的徐邦道部拱卫军5营兵力中有3营是新募兵。 守大连湾的6营6哨(3 300人)清军中,新募兵更是多达6营。 守旅顺的16营(8 100人)中,10营是新募兵。这16营兵力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守炮台,对海防御;一部分守后路,对陆防御。后者几乎全部是新募兵。 李鸿章曾认为,“新募之卒,只能守而不能战”,实则守亦无力。[83]
1706828860
1706828861
3. 防御战术落伍
1706828862
1706828863
就算清军解决了前述两个问题——假设原驻防部队不动,并增强卫汝贵、章高元等精锐部队,任命宋庆为总指挥,清军仍难以打出俄军的战果。原因即在于,其防御战术本身存在巨大缺陷。
1706828864
1706828865
在冷兵器战争时代,由于火力的匮乏,高耸的城墙可以提供强固的防御力。城墙越高,防御者的视野越好、投掷打击物的势能效应愈强,攻击者的攀爬难度越高。此外,在和平时期,高大的城墙本身还带有强烈的震慑效应。直到1494年法军对意大利的远征,才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依靠火药动力的新式攻城炮,可以轻而易举地轰塌传统式城墙。[84]实战证明,后者“可以抵挡木制攻城武器的俯射,但敌不住大炮的平射火力,尤其是在使用金属炮弹的时候”。[85]防御者逐渐意识到:“必须降低城墙的高度以缩小目标,加厚城墙以增加抵抗射击和承受报复性火力打击的能力。随着城墙高度的下降,防卫者的视野也降低了,而在城墙之外,就更需要有宽阔的壕沟和外围工事,以便将攻击挡在安全距离之外使主要防御工事不受攻击。”[86]
1706828866
[
上一页 ]
[ :1.7068288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