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33812
[13]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3—4、12页。
1706833813
1706833814
[14] 张恨水(1897—1967),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被认为是近代章回小说和通俗文学大师,其作品情节曲折复杂,创作有多部通俗小说,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以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关于张恨水的研究也非常多,见魏守忠:《目前国内张恨水研究现状概述》,《学术界》1989年第3期,第90—92页;郑玲:《90年代张恨水研究述评》,《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88—90、99页;陈静:《张恨水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48—53页。
1706833815
1706833816
[15]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2页。
1706833817
1706833818
[16] 文枢、吴剑洲、崔显昌:《旧成都的人市》,《龙门阵》1984年第2期,总第20期,第15—27页。
1706833819
1706833820
[17]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2页。
1706833821
1706833822
[18]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3页。
1706833823
1706833824
[19]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2页。
1706833825
1706833826
[20]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3页。
1706833827
1706833828
[21]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3页。
1706833829
1706833830
[22] 傅崇矩:《成都通览》上册,第112—113页;《国民公报》1914年8月2日,1927年10月15日、12月9日;《通俗日报》1909年10月27日、10月10日。
1706833831
1706833832
[23]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3—14页。
1706833833
1706833834
[24] 李劼人:《死水微澜》,《李劼人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1706833835
1706833836
第五章 佃户“舵把子”
1706833837
1706833838
[1] 吴伧:《四川袍哥与青红帮》,《快活林》1946年第22期,第9页。
1706833839
1706833840
[2] 国民党省执委发公函:《函请查办威远新场哥老会》,1942年10月15日,四川省档案馆全宗186,案卷1385,第158—160页。
1706833841
1706833842
[3] 白锦娟:《九里桥的农家教育》,第12—13页。
1706833843
1706833844
[4] 冠群:《成都的“袍哥”》,《周末观察》1948年3卷7期,第14页。
1706833845
1706833846
[5] 冠群:《成都的“袍哥”》,《周末观察》1948年3卷7期,第14页。
1706833847
1706833848
[6]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4页。
1706833849
1706833850
[7]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7页。
1706833851
1706833852
[8]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3—4、7页。
1706833853
1706833854
[9] 蔡兴华是开县临江寺人,他说自己“从小”就当袍哥,但是没有说究竟是几岁。这种“从小”当袍哥者,我估计多与家传有关,就是说父辈也是袍哥成员或者头领。他最后当上了临江寺的“礼号袍哥大爷”。在这份口述中,他花了不少篇幅(大约60%—70%)讲述袍哥由来及其组织形式、帮规及处罚形式、袍哥的活动内容及方式,这些描述与沈宝媛在论文附录中所记载的,基本上大同小异。见蔡兴华口述,董乾坤整理:《我的袍哥经历》,政协开县委员会编:《开县文史资料》第4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
1706833855
1706833856
[10] Robert A. Kapp, Szechwa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Central Power,1911-1938(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1706833857
1706833858
[11] 以上均见蔡兴华口述,董乾坤整理:《我的袍哥经历》,政协开县委员会编:《开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234—240页。
1706833859
1706833860
[12] 《吴虞日记》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1706833861
[
上一页 ]
[ :1.7068338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