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34244e+09
1706834244 [28]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成都市志·总志》,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第425页。
1706834245
1706834246 第十四章 “农村工作者”
1706834247
1706834248
1706834249 [1] 即Liao T’ai-ch’u,“The Ko Lao Hui in Szechuan,”Paci c Affairs, XX(June 1947),pp.161-173。虽然沈宝媛没有提到具体论文题目,但是经查询,廖泰初关于哥老会的英文论文仅此一篇。沈完成毕业论文是1946年,而这篇文章发表于1947年。因此,沈所读到的文章一定是发表前廖的手稿。
1706834250
1706834251 [2]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页。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在中国学界,社会学和人类学没有严格区分。今天我们回顾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成果时,发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二者的区别很小。这个传统甚至影响到今天,目前中国许多大学的人类学,都是社会学系的一部分(包括北京大学)。因此,本书所提到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老师们,其实也是人类学家。弄清沈宝媛所处的学术渊源,对我们了解和使用她的调查很有帮助。她选取袍哥家庭作为调查主题,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眼光的。
1706834252
1706834253 [3] 关于乡村建设运动,见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李伟中:《知识分子“下乡”与近代中国乡村变革的困境——对20世纪30年代县政建设实验的解析》,《南开学报》2009年第1期,第115—125页;刘重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总第137期),第74—85页;鲁振祥:《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初步考察》,《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第37—44页;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10—117页;何建华:《晏阳初的平教运动及县政改革实验》,《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第61—68页;Charles Wishart Hayford, To the People:James Yen and Village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Martha McKee Keehn, ed.,Y.C.James Yen’s Thought on Mass Education and Rural Reconstruction:China and beyond:Selected Pap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in Shijiazhuang, China, May 27-June 1,1990(New York: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Rural Reconstruction,1993)。
1706834254
1706834255 [4] 梁漱溟(1893—1988),1917—1924年任教北京大学,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表达“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著作还包括《乡村建设大意》(乡村书店,1936年)、《乡村建设理论》(乡村书店,1937年)、《答乡村建设批判》(中国文化服务社,1941年)。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研究,见Lu Xinyu and Zhu Ping,“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Nation-state and China’s Modernity Problem:Reflections on Liang Shuming’s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Its Practice,”in Tian Yu Cao, Xueping Zhong, and Kebin Liao, eds.Cultur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Reform Era China(Leiden and Boston:Brill,2010),pp.235-256;Stig Thøgersen,“Revisiting a Dramatic Triangle:The State, Villagers, and Social Activists in Chinese Rural Reconstruction Projects.”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38.4(2009),pp.9-33;Shugang Wu and Binchang Tong,“Liang Shuming’s Rural Reconstruction Experiment and Its Relevance for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40.3(2009),pp.39-51。
1706834256
1706834257 [5] 卢作孚(1893—1952),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创办者。关于卢作孚乡村建设的研究,见刘重来:《中国西部乡村建设的先驱者: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06834258
1706834259 [6] 李在全:《国难中的乡村事业:抗战时期四川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第132—136页。
1706834260
1706834261 [7] 刘重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74—85页;成必成:《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及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14年2月20日。
1706834262
1706834263 [8] 周勇主编:《西南抗战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373—374页。
1706834264
1706834265 [9] 燕京大学成都校友会:《抗战时期迁蓉的燕京大学》,成都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成都文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卷》下卷,《天府抗战》,第344页;张玮瑛、王百强等主编:《燕京大学史稿》,第1314页。
1706834266
1706834267 [10] 王效挺、黄文一主编:《战斗的历程,1925—1949.2,燕京大学地下党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0—101页。关于燕京大学及其学生运动,见J.Leighton Stuart, Fifty Years in China(New York:Random House,1946);Edwards, Dwight W.,Yenching University(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1959);Philip West, Yenching 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1916-1952(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Elizabeth J.Perry,“Managing Student Protest in Republican China:Yenching and St.John’s Compared.”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8.1(2013),pp.3-31。
1706834268
1706834269 [11] 王效挺、黄文一主编:《战斗的历程,1925—1949.2,燕京大学地下党概况》,第100—101页。
1706834270
1706834271 [12]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页。
1706834272
1706834273 [13]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页。
1706834274
1706834275 [14]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页。
1706834276
1706834277 [15] 张玮瑛、王百强等主编:《燕京大学史稿》,第1320页。
1706834278
1706834279 [16] 林耀华:《社会人类学讲义》,第457—460页。
1706834280
1706834281 [17] C. G.Dittmer,“An Estimate of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33(Nov.1918),pp.107-128;Sidney D.Gamble and John Stewart Burgess, Peking, a Social Survey, reprinted by Global Oriental,2011;Daniel H.Kulp,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25).韩明谟:《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5—15页。
1706834282
1706834283 [18] C. B.Malone and J.B.Tagler, The Study of Chinese Rural Economy(Peking: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1924).
1706834284
1706834285 [19] John Lossing 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0);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Shanghai:University of Nanking,1937).前者中文本由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中国七省十七县二八六六田场之研究》,分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
1706834286
1706834287 [20] 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本;韩明谟:《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706834288
1706834289 [21] 杨开道(1899—1981),留学美国艾奥瓦大学和密执安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农村社会学。1928年执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郊区清河镇主持实验区,多次组织学生对清河镇的历史、环境、经济、人口、家庭、卫生、教育、民俗民仪、村镇组织等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出版《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Yen-ching ta hsüeh, Shê hui hsüeh hsi, Ching Ho:A Sociological Analysis:The Report of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Town of Ching Ho, Hopei, North China 1930,Department of Sociology&Social Work, Yenching University,1930)。李景汉(1895—1986),早年留学美国,后任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专门讲授社会调查。1926年前后,指导学生对北京市郊四个村庄的人口与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出版《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商务印书馆,1929年)。1924—1931年主持了著名的河北定县调查,撰写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吴文藻(1901—1985),192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将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的社区研究方法和英国功能学派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融合起来,倡导发起了农村社区研究。1929年任燕京大学教授,曾担任系主任,著作有《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期,1936年)、《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北平《晨报·社会研究》周刊第66期,1934年12月26日)、《中国社区研究的西洋影响与国内近况》(北平《晨报·社会研究》周刊第101、102期,1935年1月9日)等。
1706834290
1706834291 [22] 顾复:《农村社会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杨开道:《农村社会学》,世界书局,1929年;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黎明书局,1932年;言心哲:《农村社会学概论》,中华书局,1934年。
1706834292
1706834293 [23] 雷洁琼、水世琤:《燕京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三十年》,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编:《燕大文史资料》,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9—58页。
[ 上一页 ]  [ :1.7068342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