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45756
1706845757
王金发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因他的队伍扩张太快,小小绍兴一府八县,不过半年多时间就招了一个师,这么多人要枪要饷要吃饭,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得不到满足就要搞出事来,而王金发又生不出金子银子,他也只有向绍兴的父老乡亲们伸手。如《让子弹飞》中编的,鹅城的赋税收到了90年后,王金发当然没有那么过分,他减免了当年的田赋,但之后却搞起了提前开征。
1706845758
1706845759
绍兴的盐茶两税一向是大头,王金发自然不会放过,他来了个加重征收;清末的富人们大多有抽鸦片的传统,王金发对症下药,在严禁鸦片的借口下,其指使手下对地主乡绅们大肆勒索乃至于没收田产。王金发的“倒行逆施”遭到绍兴人民的强烈反感,以至于在50年后的乡土史调查中,民间老百姓仍清楚的记得这样一首顺口溜:“吃的油,穿的绸,迟早要杀头”——这骂的不是别人,正是王金发一伙人。
1706845760
1706845761
权力没有监督,想不腐败都不行。正如鲁迅说的,有些人进城时还穿着布袍子,不多久就换成了皮袍子,“而天气还并不冷”。王金发闹革命时,家里倾家荡产还欠下一屁股债,最惨时,王金发的老母寄食庙堂,形同讨饭。等做了都督,那情况就完全两样了,王金发派兵挑着洋油桶,桶里盛满银元,回老家加倍还钱,这个信誉“杠杠地”。还有,金发哥一人得道,亲戚们也就鸡犬升天,不管是之前来往或不来往的,只要肯来都督府,王金发一律赏钱,弄得这些天里,王家的亲戚相望于道——都往绍兴走亲戚来了。
1706845762
1706845763
清末一向买官卖官,这是革命党人最痛恨的,王金发没这么干,但他禁不住别人阿谀奉承,也缠不过自己的亲戚故旧,因而肥缺大多给了这些人,譬如他舅舅当上了盐税局长,他的姨表兄弟们也捞了个酒捐局长、禁烟局长之类的干干。至于之前对他有恩的人,这回就像是买了个绩优股,回报大大的,那是要钱给钱,要官给官,反正金发哥现在有的是权,有的是钱,摆摆阔也不过分。
1706845764
1706845765
说到摆阔,王金发基本无师自通,绝不干那“衣锦夜行”的傻事。平日里,王金发都要骑着高头大马,排着队伍,吹着鼓乐,在绍兴的大街小巷乃至田间村坊招摇过市,大抖威风,唯恐别人看不见。另外,王金发是个孝顺孩子,之前老母因自己革命而吃了不少苦,这回得好好补偿一下,王老太太也就住上了洋房,用上了抽水马桶,王金发还专门为她布置一栋佛楼,老太太拜佛念经,都有雇来的尼姑陪着。王金发的外公也被接到都督府,但事出意外,进门时其随从鸣炮欢迎,差点没把老人家给吓晕过去,之后是说什么也不在绍兴待了,回家没不久,死了。
1706845766
1706845767
个人生活作风方面,王金发也让人颇有微词。正所谓“英雄好美女”,王金发是英雄不假,“寡人好色”,一个也不能少。当时有人送他一个美婢侍寝,王金发笑纳后,成天抱美妇,挎洋枪,“各乘骏马,驰骤郊外,以为笑乐”,如此放浪形骸,还以为大丈夫当如是焉。王金发平时就喜欢讲排场,都督府里一向警卫森严,外出则左右前呼后拥,就连小老婆回娘家,也要带着卫队,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1706845768
1706845769
潜意识里,王金发恐怕认为,今天的风光,乃是他出生入死换来的,享受一点,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如此一来,王金发的革命性质完全变了,“造福百姓”变成了“鱼肉乡亲”,“为民请命”更不要提了——简直就是要了老百姓的命。
1706845770
1706845771
好在王金发只做了八个月的都督,在全国统一政令、撤销各地军政分府及舆论的压力下,王金发终于在老百姓的口诛笔伐声中灰溜溜地离开了绍兴。尽管如此,他在这八个月还是大有收获,那就是手握几十万的大洋,之后在上海滩上花天酒地,豪饮豪赌,还买了座小洋楼,收了名妓花宝宝,成天醇酒妇人,安享温柔富贵。
1706845772
1706845773
“二次革命”后,王金发意志消沉,与革命党人日行渐远,据说还入京投靠袁世凯,后因“一匪未缉,空有自首之虚名”而被浙江督军朱瑞诱捕,最终于1915年6月2日被枪杀于杭州军人监狱。
1706845774
1706845775
1706845776
1706845777
1706845779
晚清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1840-1912 三十七、乱世伍廷芳:七十老翁何所求
1706845780
1706845781
伍廷芳字文爵,号秩庸,1842年生于南洋,其父伍荣彰在当地经商。3岁时,伍廷芳随父从新加坡回广州,后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毕业后担任港中高等审判庭翻译员,尽管他当时年仅20岁,但其月薪已拿到200英镑,这在香港华人圈中非常难得。
1706845782
1706845783
尽管译员的收入相当丰厚,但对于志存高远的伍廷芳来说,他并不甘心从事这种辅助性的工作。数年后,他转赴英伦自费留学,后进入伦敦林肯法律学院攻读西方法律。华人入校攻读西方法律者,有之则从伍廷芳始。两年后(1877年),伍廷芳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经专门考试取得大律师资格,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获得法学博士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整个亚洲获得大律师资格的第一人。
1706845784
1706845785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时,伍廷芳曾主动求见,两人相谈甚欢。事后,郭嵩焘两度派人盛请伍廷芳,希望他能留在伦敦协助处理外交事务。但伍廷芳并不愿意只做翻译随员之类的低级职务,而且当时驻英使馆随员的工资只有200两白银,参赞也不过300两,伍廷芳要是回香港做大律师的话,一月收入可达上千两,待遇方面也让他不甚满意。
1706845786
1706845787
尽管背后认为伍廷芳“所欲过奢”,但郭嵩焘毕竟是爱才之人,随后即为之专折力争,称交涉事宜非得熟悉英国律法之专才,伍廷芳在英学习律法数年,为急缺的难得之才,但因经费的问题不敢多有支销,希望朝廷能派充其为三等参赞之职,以留在英国效力。清廷接奏后予以批准。
1706845788
1706845789
在获知伍廷芳已离开英国后,郭嵩焘心急如焚,随即给驻美公使陈兰彬打电报,称要是见到伍廷芳的话,一定请他立刻回英国,参赞一席已虚位以待。数日后,陈兰彬的副使容闳回电,称伍廷芳并未赴美,无处可寻。郭嵩焘大怒,回电坚称伍廷芳就在旧金山,陈兰彬纯属有意贻误。原来,伍廷芳在伦敦时曾提及陈兰彬邀请他赴美任参赞,因而郭嵩焘怀疑其在背后夺人所爱。
1706845790
1706845791
郭嵩焘之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请他出面劝说陈兰彬忍痛割爱,出让伍廷芳。在李鸿章不肯援手的情况下,郭嵩焘干脆向朝廷上折,称陈兰彬在美多年,熟悉洋务的人才都已被其搜罗殆尽,这次务必请其让贤。由于当时的信息通讯并不发达,郭嵩焘这次其实错怪了陈兰彬,因伍廷芳此时并未赴美,而是先回香港探望家人去了。
1706845792
1706845793
郭嵩焘满世界找人的异常举动引起了李鸿章的极大兴趣,而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大员也加入争抢人才的行列,李鸿章急忙致函总理衙门,其中称:“近来各口交涉事件日繁一日……泰西各国欺我不谙西律,遇事狡赖,无理取闹……思有以折服之,非得一熟谙西律之人不可,顾物色数年,未得其人”;伍廷芳“虽住香港及外国多年,尚恂恂有儒士风,绝无外洋习气,尤为难得”,“唯闻伍廷芳在香港作大状师,岁可得万余金,若欲留之,亦必厚其薪水”。
1706845794
1706845795
李鸿章通过间接渠道了解到,伍廷芳希望年薪能拿到六千两。为将之招揽门下,李鸿章慨然表示,“如承允许,其薪水一切,当会商南洋筹款给发。”总理衙门批复同意后,李鸿章随即与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商定:“请津、沪两关岁各筹给三千两。南北各口有事,皆可前往襄助。”
1706845796
1706845797
为防止中途有人横刀夺爱,李鸿章干脆先下手为强,他派出津海关道黎兆棠亲往香港迎接伍廷芳。李鸿章当时权势煊赫,开出的薪水也令伍廷芳感到满意,加上黎兆棠本是旧友,一番游说下,伍廷芳最终于1877年10月入幕李鸿章门下担任法律顾问之职。
1706845798
1706845799
不巧的是,伍廷芳的父亲突然去世,伍廷芳遂按清朝律制丁忧。迟至1882年11月,伍廷芳才北上天津,由此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作为北洋通商衙门最通达外情的幕僚,伍廷芳受到了李鸿章的极大重视,但凡洋务与交涉事宜,都少不了伍廷芳的参与。在之后的14年中,伍廷芳参与创办了津沽铁路、北洋大学、北洋武备学堂、电报局等一系列洋务。其中,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条客运、货运两用的唐胥铁路的即由其主持修建。
1706845800
1706845801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李鸿章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伍廷芳在国内的事业也随之戛然而止。由于在长崎水兵斗殴事件及中日议和谈判中表现出色,伍廷芳于1896年外放为驻美公使,由此开始外交生涯。伍廷芳抵达华盛顿时,美国杂志描述说:“当他从轮船甲板下来时,他立即答应接受访问,证明他自己是更高于最奸狡的记者的对手……这位中国公使是一位新的东方外交家。他是第一位向美国公众致辞的中国公使……”3年后,伍廷芳代表清廷与墨西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
1706845802
1706845803
清末新政后,伍廷芳于1902年11月奉调回国任外务部右侍郎、会办商务大臣,之后出任修订法律大臣,与沈家本共同主持清末法律改革,成效颇大。中华法系一向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以刑代罚”,其刑罚体系与施罚手段极为残酷,这也成为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借口之一。在沈、伍两人的努力下,凌迟、枭首、戮尸等项酷刑被永久删除,中国的法律体系开始逐渐向近代转型。
1706845804
1706845805
1907年底,伍廷芳再次出任驻美公使。据随同伍廷芳赴美任参赞的颜惠庆回忆,伍廷芳在美国特别重点阐述两点:一是中国在学习民主国家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二是对富裕的工业国家来说,中国是其工业品的最大潜在市场。伍廷芳二度赴美前夕,某外报曾评论说:“伍廷芳阁下正准备以中国驻美公使身份前往华盛顿,伍廷芳可说是受美国欢迎的人物,他对外交有很高的技巧,对国际事务亦有深刻的了解,他亦很善于掌理事务,使他成为这个古中国的一个最佳代表。他亦很受美国市民的欢迎,他态度和蔼,贵族的举止,随机应变及嘹亮的声线,他在美国十分出名。他受到热烈的欢迎。”
[
上一页 ]
[ :1.706845756e+09 ]
[
下一页 ]